传统文化中的“和”理念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传统文化中的“和”理念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理念源远流长。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政府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此后,习近平主席和中国政府又在多个场合郑重重申了这一严正立场。深刻认识传统文化与中国秉承和平发展的密切关系,弄清蕴含于和平发展道路之中的“和”思想,对于回击国际上少数人顽固坚持“中国威胁论”的臆想鼓噪,消除一些人担心中国会走“国强必霸”之路的认知误读,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和平发展的宇宙观

1993年,考古学界在湖北荆门地区出土了一批楚国的的竹简。这些竹简据推断是公元前300年以前的,其中《郭店楚简·语丛一》篇有句话非常重要:“《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这里,不仅道出了《易》的本质和精髓,也确立了《易》在中国哲学或中国文化中的根脉地位。亦即说,无论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还是道家崇尚自然的学说,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源头。

《易》指的是《易经》,它为周文王姬昌所创,所以又称《周易》。郭店楚简这句话的含义是,《易》这本书是讲会通天道和人道所以然的道理的书。“会”,会通也,蕴含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一体的意思。张子在对《易》作哲学解释时说:“《易》一物而合三才,天人一。”[1]这里显然把天、地、人即整个宇宙,作为一个整体统一了起来。

“天人合一”,要义在一个“合”字上,合则为一,不合则天人对立。所以,老子说,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2]《中庸》主张,“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作为宇宙运行规律,天道是真实无妄的;作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道也应该是真实无妄的。人不仅不应欺人,也不应欺天,即不应违背天的自然规律。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西亚的先民,把森林砍光作为耕地,今天这些地方成了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住在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砍光了山南坡的松林,不仅摧毁了高山畜牧业的基础,更为严重的是,既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处于枯竭状态,又使雨季的山洪倾泄到平原上,导致了人间灾难。这表明,人类无论是微观的日用事理,还是宏观的变化秩序,要想获得自由,都必须适应或顺应自然。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正是这个意义上,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所秉承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或者说是“天人合一”宇宙观在当今时代的一个新运用、新契合。

用“天人合一”宇宙观考量,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至少体现了两个适应:一是适应了中国是农耕大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的先民最早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在历史上这里一直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农业区,也决定了大陆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农耕文化必然在中国古代占据支配地位,它依自然界的时序、韵律、节奏发展,以敬畏、顺从、亲近自然为基本法则,而敬天法祖、以天为则、凛尊祖制、遵循文化守成,也必然成为最重要的文明基因。今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不动摇,血液里所涌动的正是这样一种存在。二是适应了中国是人口大国的生存之道。目前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6亿人,居世界第一位。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发展或崛起,始终要面对动力和困难两个方面。从动力方面看,这是一个大优势,人多力量大,可以聚合巨力干大事业。但从困难一面来看,也必须正视人口的巨大压力——无论看似多么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只要乘以13亿总人口,那就成了一个大规模的甚至可能是超大规模的问题;无论绝对总量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总人口,那就不仅不会是多么大的,而会是相当低的人均水平。这就规定了中国在选择发展道路上,尤其要高度警惕战略性失误,决不能像罗马帝国、希特勒德国等那样逞强。“国虽大,好战必亡。”[3]逞强的结局是国力消耗,四面树敌,最终结果是失败。尤其中国人口巨量,对外逞强无论结果如何,对整个世界都将是一个大灾难。而坚持和平发展,使占世界五分之一强的人过上较好的生活,既是一个人口大国的生存之道,也将使这个世界因中国的存在而变得更和谐,这无疑是对全人类和平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4]世界本原应是顺应自然的七彩的,而不应是被现代工业文化所取代的统一为灰色的。中国顺应“天人合一”宇宙观,历尽辛苦终于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理应信心满怀地作为自己的主流价值观理直气壮地坚持,而决不应被他人的说三道四所扰惑,更不能放弃自我盲目照搬他人。所谓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义就在这里。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