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万邦:和平发展的国际观
人从本质上讲,也是一个器物,各有自己的容量。这种器物性原理,同样适于解读一个国家和民族。今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把“协和万邦”作为国际观和基本准则,是一种大气度大情怀。既有拥抱世界的眼光,更有和谐世界的胸襟,所折射出的乃是大国气象和王者风范。
“协和万邦”,语出《尚书·尧典》篇。原文表述是:“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5]意思是说,首先把自己的宗族和国家治理好,然后把各国团结起来,让天下万国的各族人民和睦相处。这里所赞颂的是帝尧的德行。远古唐尧所倡导的“协和”的精神,对中华各民族的涵化、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今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思想圭臬。
“协和万邦”,目的是为了“合和万国”[6],是为了“保合大和”,实现“万国咸宁”和“天下和平”[7]。儒家认为,坚持“协和万邦”原则,实现世界的普遍和平,是建设好国家和强国、富国的重要条件。通观人类发展史,人类由原始氏族发展为部落、部落联盟、酋邦、国家,是不断融合发展的。而融合的形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以德服人”,一种是“以力服人”。前者主要依靠涵化融合的方法;而后者则主要通过战争兼并的方法。“协和万邦”的理念,显然张扬的是“以德服人”,否定“以力服人”。现代考古成果表明,大约距今六七千年前后,中华大地就已经逐渐繁荣起来。上古时中国部落众多,正所谓“诸侯万国”、“天下万邦”。那么多的人口,那么多的部落,相对集中地生活在一定的区域内,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许多部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正是得益于“协和万邦”的整体和谐观,牵引了中华民族在涵化、融合中建立起“大一统”的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不断协调融合、不断谋求统一的历史。
把“协和万邦”作为对外关系的文化准则,必然需要回答国家的军队建设和对外作战,这是一个与“协和万邦”原则有紧密联系但又似乎矛盾的现象。理解这一现象的关键,就是认清对外作战和建设军队的目的以及用兵作战的原则。与“协和万邦”相应,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止戈为武”。它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首先提出来的,他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8]意思是,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制止暴乱,消弥兵灾,使国家稳定,有利于发展生产、增多财富。唐朝重臣房玄龄也有个同样的观点:“兵恶不戢,武贵止戈。”[9]这表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共识,就是用兵作战、建设军队并不必然是与和平、“协和万邦”相对立的。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这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用兵作战、建设军队不是目的,而是维护和平,使“协和万邦”原则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有文字记载的战争,从夏代到清代结束,4000多年间,共发生5000至6000次,除了晚期的几场抗击外国入侵之外,基本上是中国民族或政治集团为谋求融合统一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在中国古代的兵书中,“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不战而屈人之兵”等一些著名思想,都闪耀着和平的光芒。可以说,以“和谐”取代对立,是中华民族处理国内外一切争端的总原则和基本的情感倾向。今天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之路,从根本上说,是这种价值观因子的承延。
进入当今世界,由于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迅猛进步,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俨然成了“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利益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共同利益变得越来越大,需要携手应对的问题越来越多,互相合作的愿望越来越强,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已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都不能单打独斗、独善其身,任何国家的行为不仅事关自己,也会对其他国家产生重要影响。这种互相依存的世界格局,为中国倡导“协和万邦”,张扬融合发展、和谐发展的文明基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宽阔舞台和空间。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之路,既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也是在风险挑战面前保持中华民族大发展的清醒选择和智慧之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