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论持久战》历史价值:指导抗战取得胜利的蓝图

重估《论持久战》历史价值:指导抗战取得胜利的蓝图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取得第一次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广大军民,英勇抗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1938年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不仅是军事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更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有一些质疑声音,认为蒋百里和陈诚等提出持久战较早,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有抄袭之嫌,以此误导读者。实际上,蒋百里的《国防论》,无论从出版背景,还是从目录、内容等来看,都显示出与抗日持久战并无多少关系;至于《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一书,也只是在蒋百里的基础上收集了其他人物的一些文章编著的合集,其中陈诚的文章属于典型的宣传性文章,与毛泽东《论持久战》全面深入分析抗日持久战及揭示战争发展规律等有着深度和层次上的根本不同。更应说明的是,毛泽东并未将提出持久战的功劳归功于自己。《论持久战》开篇即说明了“很多人都说持久战”,而《论持久战》的目的则是弄清楚“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怎样争取最后胜利?”正是对这些问题的科学解答,使得《论持久战》不仅是一部创造性的军事著作,更是指导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行动蓝图。

一是驳斥了关于抗日战争的错误论调,坚定了人们持久抗战的必胜信念。七七事变后,日本先后投入100多万兵力到中国战场,侵占了华北各省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并把战线推到了华中、华南一带。这使一部分人产生了悲观情绪,提出了所谓的“亡国论”,认为我们武器不如人,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等皆不如人,“中国打不胜,会亡”。与此相反的论调则是所谓的“速胜论”。由于中国军民的奋勇抵抗,一些人又将日本估计得过低,盲目乐观地认为中国军队只要坚持3—6个月,苏英美等国一定会出兵援助,台儿庄、平型关的胜利更是冲昏了他们的头脑,觉得敌人已经“离崩溃不远”。这两种论调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是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毛泽东指出,中日之间的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场决死的战争,中日战争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几个基本特点,即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又是进步的和正义的,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依据这些基本特点判断,日本在中国会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但不可能横行到底,必然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但决不会亡,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抗日战争既然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这一科学论断驱除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二是科学地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为夺取胜利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和力量对比及其发展变化,毛泽东将抗日战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战略防御阶段。日本凭借其军事优势大举进攻中国,占领中国许多地方,中国虽然将遭受颇大的损失,丢失许多地方,但将结成广大的统一战线,实现空前的团结。第二阶段即战略相持阶段。由于中国的顽强抵抗和日本兵力不足,日本将转入保守占领地的阶段,中国如果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将在这一阶段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这个阶段是最艰难、最痛苦的时期,但也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是整个战争形势转变的枢纽。第三阶段即战略反攻阶段。中国将以不断发展壮大的自身力量为基础,在国际力量的帮助等条件下,逐渐地收复失地,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证明了这一预见的科学性,《论持久战》成为了中国人民夺取胜利的行动指南。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