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是推动振兴的全局之举

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是推动振兴的全局之举

摘要:在东北踏上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赴吉林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针对当前东北形势提出“四个着力”的明确要求,其中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难点所在,更是全局之举,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传统发展方式渐显后劲不足,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结构调整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一轮全面振兴的最终效果。

在东北踏上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赴吉林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针对当前东北形势提出“四个着力”的明确要求,其中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难点所在,更是全局之举,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传统发展方式渐显后劲不足,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结构调整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一轮全面振兴的最终效果。

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阻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症结

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地域最广、规模最大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长期存在,而在上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际上,东北三省的经济和产业结构比较相似,从三次产业看,二产比重普遍偏大,服务业占比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从工业看,重化工业和资源型企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始终没有蓬勃发展起来,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在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因此,当国内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阶段、市场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后,传统资源类和重化工业初级产品的市场份额急剧萎缩,东北地区首当其冲进入到结构调整“阵痛期”,而且体会得最真切,“痛”得更剧烈,持续时间也可能会更长久。

历经 “阵痛”并不都是消极影响,痛定思痛后,反而更有可能获得“顿悟”。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历次到东北考察调研几乎都重点提到结构调整,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提醒我们绝不能讳疾忌医,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勇于面对挑战,必须瞄准这个阻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症结,持续精准发力,对症下药,尽快根治“顽疾”。从当前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看,结构调整已经时不我待,只有不断加快调整调优步伐,才能使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适应并顺应未来发展的要求,才能使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动力和潜力得以“浴火重生”,为经济企稳向好重筑坚实的结构基础。

深入推进结构调整需有明确的侧重点和着眼点

首先是着眼于市场。东北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必须有的放矢,及时准确对接国内外新兴市场,根据经济发展大势和市场风向变化,“因时而动”地引导和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逐步提高深加工产品、高技术产品、轻工产品和快速消费品的生产能力,逐步纾解传统产业过剩产能。同时,鉴于近年来服务业市场需求旺盛、发展势头迅猛,特别是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现代服务行业方兴未艾,东北地区也急需通过大力发展这些前景广阔的第三产业来调优经济结构。

其次是着眼于创新。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长期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给人以“暮气沉沉”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动力和活力不足,产业结构如“一潭死水”鲜有涟漪。因此,现在调整产业结构必须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既需要科学技术领域的微观创新,也需要组织管理方式上的宏观创新。微观创新犹如一针助力剂,直接助推科技型企业和高技术产品更上一层楼,对结构调整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宏观创新更加契合治本之道,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可以通过宏观创新来激发和解放生产力,对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推动作用。

最后是着眼于人才。人力资源是市场经济中的基础资源和市场竞争中的核心资源,没有充足的人才作为支撑,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就如同无源之水,而推动结构调整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集聚人才、促进人才转型升级的过程。东北地区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需要大量的服务业人才,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人才;调整优化工业结构,需要大量的科技型人才和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长期以来,东北地区各类人才短缺、结构调整乏力、经济发展滞后、人才进一步流失几乎形成恶性循环,必须及时扭转这一局面,从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方面入手,为东北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集聚更多的智慧和人气。

结构调整必须确立和秉持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进结构调整要聚焦“加减乘除”,在深刻领会并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东北地区调整优化结构应当确立和秉持如下原则。

推进调整进程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有“一口吃个胖子”的心态,需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消化剩余产能、推进技术改造、妥善分流从业人员这些基础性、疏导性的工作开始推进,不断积小胜为大胜,积量变促质变,逐步把发展重点过渡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各类民营经济上来,使产业结构趋向多元化、市场化、外向化,并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

促进深度调整需要去粗取精。从辩证的角度看,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这既是问题所在,也是独特优势所在。比如,辽宁的传统工业基础比较好,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仍然是我们手中的 “撒手锏”,只不过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相应调整,换句话说就是该淘汰的淘汰,该转移的转移,该升级的升级,通过精细化改造,把传统工业的精髓继承和发扬下去。

保证调整效果需要错位发展。在如今的科技发展浪潮中,各类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许多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一经面世就被广泛看好,比如生物医药、智能机器人、汽车及零部件生产配套等。毋庸置疑,这些项目产品现在的市场需求旺盛,而且对当下推进结构调整也很有益处。但是我们也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防止“一哄而上”式地发展雷同项目,导致若干年后再次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提早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建立产业引导和预警机制。

实现调整目标需要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东北地区推动结构调整的过程也如同“破冰之旅”,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发力,驰而不息。东北三省的结构问题既有普遍性,也有各自的特殊性,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调整产业结构的长远规划,拿出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调整优化结构的落脚点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为了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既要靠市场,也要靠创新;既要对内改革,也要对外开放。只有把各方面有利因素都充分调动起来,才能为东北未来发展打开新的更加广阔的空间。

在所有利于结构调整的要素中,新兴产业、新的企业、新型产品这“三新”要素往往发挥主导作用。“三新”汇聚起来就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东北地区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下降明显,一个直接原因就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或者说新经济增长点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和培育,这要求我们既要及时瞄准,又要加大培育力度,这是关乎东北未来发展的长远之计。

为了更好地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更多更好的新经济增长点,东北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总的来看需要“三向”发力。第一个方向就是促进传统工业产业改造升级,把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技术、动态市场衔接起来;第二个方向就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主攻方向充分发展起来;第三个方向就是积极发展民营经济,把各类社会资本和市场经济有效对接起来。只有从“三向”发力做起,最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才会稳固支撑结构调整的成果,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早日实现全面振兴。

(作者系辽宁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