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防止军国主义死灰复燃(5)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防止军国主义死灰复燃(5)

四、雄厚的综合国力是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重要基础

综合国力反映一个国家的总体实力。在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它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战争,更确切地讲,是综合国力的竟赛。中国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战,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二战的进程和结局雄辩地证明,战争是包括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现实力量和潜在力量、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赛,借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时髦术语来说,是既包括“硬件”,又包括“软件”的综合较量。具体说来,综合国力至少应包括以下几项:1.国土面积(含领海面积);(2)地理位置(战略位置);(3)自然资源;(4)天候、地形;(5)人口(数量与质量);(6)国民生产(国民收人);(7)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8)交通运输(含通讯联络);(9)国防能力;(10)意识形态;(11)社会政治制度;(12)政治路线、方针和对外政策;(13)领导能力和魄力;(14)盟国或国际援助;(15)其他。在构成综合国力的诸因素中,与经济有关的因素是基础,科学技术是先导,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内外政策是保证,领导和政府效能则是综合国力得以充分发挥、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关键因素。

与此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践还表明,综合国力与综合国防力不尽相同,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综合国防力量是由综合国力转让而来的,国防力量的规模和性质归根到底是由综合国力决定的。当然,在既定国防力量的基础上,由于主观努力的不同,国防力也会有所不同。综合国防力至少应包括以下各项:(1)常备军(包括编制数量和武器装备);(2)后备力量;(3)国防工业(含战略物资);(4)国防科技;(5)国防费;(6)后勤保障;(7)国防体制(含动员体制)8.国防部署(含战场装备);(9)全民国防意识(民心士气);(10)军事科学和教育训练;(11)领导管理和指挥能力;(12)其他。综合国力与综合国防力的较量需要把握如下几点:

第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是最重要的国力。德、日、意、法西斯冒天下之大不讳,以世界各国人民为敌,发动了惨绝人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尽管大战初期它们连连获胜,但它们毕竟出师无名,终于被觉醒了的反法西斯各国人民顶住,经过战略相持阶段,改变了力量对比,夺取战争主动权,转而发动了强大的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这说明力量的对比,不仅仅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更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第二,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可靠的后勤保障是基础。二战的经验证明,只靠平时所建造的技术兵器和武器装备,仅仅依靠军事工业日常生产的产品,是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战争的。大规模的战争要求,必须动员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服从于战争的需要。中国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践再次证明了列宁的英明论断:“谁的后备多,谁的人力多,谁在人民群众中更能支持得住,谁就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以苏联为例,苏联在苏德战争中最终获胜,亦与斯大林和苏联政府十分重视经济实力与后勤保障工作有关。与希特勒自恃兵器先进、单靠闪击战取胜而忽视经济实力与后勤保障的思想相反,斯大林把后方的巩固置于经常起作用的五大制胜因素的首位,投入很大的精力来抓战争的经济基础,抓军队后勤的改组和建设。战前,苏联实行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几个五年计划,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其军事经济与后勤保障亦有相当的准备。但通过苏德战争初期实践的检验证明还是存在不少问题,诸如物资储备的配置过于靠前,展开太晚;只注意战略进攻的后勤准备而忽视了战略防御的后勤准备等。可贵的是,他们发现了这些问题,就迅速研究解决,及时地改进了后勤保障工作。斯大林亲自抓了苏军后勤组织体制的重大改革,首先从总部、方面军、集团军这几级人手,自上而下地建立起与战争实际相适应的新的后勤系统。与此同时,迅速改善军队作战物资供应与后勤保障,如实施战时动员,使国家生产转人战时轨道,最大限度地增加军用产品的生产等,从前方地区向大后方紧急疏散居民、机关、军事物资和其他贵重物资特别是重要企业设备等,至1941年年底即疏散了1000万人口、1523个工业企业,从而保存了一大批军工骨干力量,为加速扩大大后方的军工生产基地,确保当前作战需要和尔后夺取战略主动权创造了条件。这也是造成希特勒在苏德战场上必然失败的重大因素之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