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看待美国智库“另一面”

客观看待美国智库“另一面”

但凡谈起智库,人们总会谈到美国智库,尤其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美国知名智库。的确,美国智库以其数量之众、影响力之大,在世界上可称独一无二,亦常为人所羡。还有一些颇具国际性的智库亦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曾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就是在看到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发展成为颇具影响的一流智库后,才深感羡慕和刺激,后来在日本东京创办了世界和平研究所(其英文名称转译为中文即是“国际政策研究所”)。

美国智库的影响力,当然是若干条件共同造就,如美国的国际地位、英语的普遍性地位、美国标新立异的文化、私人基金会的发达及其灵活的人才流转机制等,都是其中原因。有些因素是其他国家能够学习的,有些因素则很难学到。人们以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谈论美国智库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其实,美国智库也有另一面,或者说不那么光鲜的一面。

智库具有党派性

很多美国智库都标榜自己是“非党派的”(non-partisan),以显示其公共政策主张着眼于整个国家或社会,而不是仅反映某个政党的主张或需要。然而,美国的意识形态光谱存在左右两极,近几十年来,两者之间展开了堪称激烈的“思想战”。要想打赢思想战,那就得请来智囊团,于是美国的智库便卷入其中,成为这一思想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派性也应运而生并凸显出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具有相同或相近思想倾向的人们会自然地走到一起,党派性和与之相应的阵线也愈加分明。

譬如,就美国的老牌智库而言,处于政治光谱右端的美国企业研究所(AEI)与共和党关系密切,处于左端的布鲁金斯学会则是民主党人的大本营。而美国新兴智库的党派性更是愈演愈烈。比如,成立于1997年的新美国世纪计划 (Project for New American Century)智库,创立者目标是要使21世纪成为新的美国世纪,主要成员包括当时哈利伯顿公司的迪克·切尼、曾任职于共和党政府的唐·拉姆斯菲尔德以及保罗·沃尔福威茨,都是领导伊拉克战争的鹰派人物。

小布什入主白宫后,以新保守主义为代表的右翼思想及其主张在美国政策圈大行其道,其表现是新美国世纪计划和美国企业研究所等智库日益“扬眉吐气”。白宫发布的2002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就全面反映了新保守力量的政策,直至发动伊拉克战争而达到顶点,这场战争标志着新保守主义在思想和实践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聚集在新美国世纪计划和美国企业研究所周围的这批力量,本意是野心勃勃地要使21世纪成为新的美国世纪,结果事与愿违,伊拉克战争使美国国力大损。受此刺激,科特·坎贝尔辞去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副总裁一职,在民主党“金主”的支持下,与米歇尔·弗卢努瓦共同创办了“新美国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CNAS),就连这名字也显示了与新美国世纪计划“对着干”的意思。CNAS成立于2007年2月,根据其自我定位,中心的使命是开发强有力、务实和有原则的国家安全和防务政策,促进和保护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坎贝尔后来在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中出任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同样出于对美国战略与政策方向发生严重偏差的不安和担忧,富有的民主党人士还决定出资建立别的新智库以扭转思想风向,以便为国家提供在他们看来最符合美国利益的政策选择和政策方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