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虚无主义否认道德本质的物质内容
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造就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包括道德意识形态。1955年,苏共中央委员马林科夫根据当时苏联的生产力水平断定苏联只是建成了“社会主义的基础”。苏联领导人臆断历史的发展前景,给马林科夫强扣上“机会主义”和“右倾表现”的帽子,强迫他承认自己的错误。在政治谎言的“敦促下”,抛弃事实原则的苏联领导人随即在苏共21大上不负责任地宣布了“共产主义已经在苏联取得了完全彻底的胜利”的结论,接着抛出了“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号召。在大力发展国防和工业的政策指南下,不顾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妄断历史发展走向,结果使产业结构本来就不合理的苏联经济更加脆弱:轻工业发展缓慢,粮食产量降低,食品脱销,物价上涨……人们整天在收音机里听到丰厚的商品,尤其是食品,而在现实中仅是美丽的泡影。国家领导层的决策不仅包含着价值选择的因素,更是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而“失察”在政治伦理上则表现为否认现实(这里表现为现实生产力)基础上做出的判断,这种错误的判断如何能引领国家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的政策体系层面带头失察于情,其结果必然失信于民。
苏联解体之后民众的痛苦很能说明问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并长期徘徊于谷底。当时,相当多的人攻击苏联制度的非人道主义化,而导致苏共改革失败的肇始之源也是要实现所谓“人道的社会主义”,结果是“人道的”实现得怎么样不知道,“社会主义”却先丢掉了!随着社会主义一起逝去的还有普通民众的物质保障。全俄社会舆论调查中心的数据显示,到2012年,有高达67%的人承认苏联促进了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认为苏联解体是可以避免的人一度高达64%,而且越是在物质生活艰难的时刻,这个问卷值就越高。保证和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制度一定是善的制度,因为它满足了生产力的检验标准,也适应了人民群众的需求。这完全印证了社会道德选择的物质基础,承认了道德本质的物质内容。毕竟,作为社会上层建筑,道德一定受相应的经济基础的制约。显然,这是痛定思痛的结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