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无论是大片集中的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或者是小片分散的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都必须依靠群众,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凡是人民公社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或者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够进行建设的,都要动员和组织人民公社自力更生地去进行建设,力所不及的部分,国家可以给予必要的辅助。就是那些必须由国家举办的大中型建设工程,也应当注意发挥人民公社的力量,把国家和集体的力量密切结合起来。初步安排,在第三个五年新增的稳产高产农田中,完全由人民公社兴建的为五千五百万亩左右,以人民公社力量为主、国家给予适当辅助而兴建的为一千六百万亩到三千万亩。
第二,充分发挥现有水利设施的潜在力量。全国现有的已经全部建成的水利工程和机电排灌设备,潜力很大。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增的稳产农田,首先应当依靠挖掘现有水利设施的潜力来完成。靠这项措施新增的稳产农田,要求达到四千万亩左右。
其次,是利用目前没有完全建成或者没有完全配套的水利工程。这一部分工程的设计灌溉面积约有一亿二千万亩。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对于这些工程,应当根据需要和可能条件,加以分类排队,有重点地进行续建、配套。靠这项措施新增的稳产农田,要求达到四千七百万到六千万亩。
新修的水利工程,必须限于那些十分必需的而又确有力量兴建的,并且应当限于搞中小型工程和机电排灌工程,大型工程一律不搞。新建工程,必须做好规划设计,经过批准才能上马。初步安排,靠新修水利工程和增加排灌设备而新增的稳产农田,共为五千二百万到七千五百万亩。
第三,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不论是国家投资的,或者是依靠群众、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兴办的,都必须贯彻执行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在统一规划、全面安排的条件下,分批分期地进行建设,建成一片,再建一片,而不能一拥而上,全面铺开,把基本建设战线拉得过长。在建设的次序上,应当首先建设那些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地片,以利尽快地发挥投资效果。
所有由国家投资建设的稳产高产农田,都要逐片规划,搞好勘察设计,列出基本建设的工程项目和增产的技术措施方案。对每一个水利建设项目,都要从枢纽工程到各级渠道和田间工程进行统一规划,全面安排,定出进度,并且落实到基层单位和地块,按计划的进度和设计的标准进行建设,建成一块,验收一块。
第四,一切建设都要联系产量和商品量,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所有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都必须以增加粮食、工业原料和副食品的产量,特别是商品量,作为衡量投资效果的尺度。
国家投资的重点,应当是商品粮集中产区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以及供应大城市和出口需要的副食品的基地。那些增产潜力大,经过国家支援,确实能够减少粮食调入,甚至可以反过来提供商品粮的地区,国家在投资的分配上也要适当予以照顾。
四、正确处理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同治理黄河、淮河、海河的关系。
黄河下游、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的冀、鲁、豫平原和苏北、皖北地区,是全国旱涝灾害严重而又频繁、农业生产最不稳定而又低产的地区。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的水利投资应当重点使用于各个地区的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治理黄河、淮河、海河。治理这三条河流的投资,应当单列预算,专款专用。
鉴于黄河、淮河、海河这三条河流的情况极为复杂,如何根治,现在还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应当认真做好调查研究,积极进行勘察设计,制订流域规划,并且要在巩固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分别轻重缓急,有计划地、有步骤地续建、改建一些必须续建和改建的工程,新建一些必要的工程,解决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加固黄河中下游堤防,处理以三门峡为中心的泥沙淤积问题;提高淮河中下游防洪能力;开辟海河流域的滏阳河的排洪入海河道;治理华北平原易涝地区的主要河流。同时,要依靠社、队集体的力量和地方的力量,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治标的措施,力争减少灾害。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应当力争冀、鲁、豫平原和苏北、皖北地区做到粮食基本自给,并且更多地增产棉花和商品油料。
(四)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安排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农业生产的发展,应当继续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安排的方针。粮食不足,仍然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粮食问题不解决,经济作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很困难。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应当继续优先发展粮食生产。但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对农业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在增产粮食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才能逐步适应这个要求。发展多种经营,还可以充分地合理地利用现有耕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农村劳动力,可以增加国家和人民公社的积累,增加农民的收入,有利于集体经济的巩固。
实现以粮为纲,发展多种经营的要求,应当很好地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充分地、合理地利用耕地。
因地种植,合理安排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面积。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粮食(包括大豆)作物的播种面积,在总播种面积中应当占百分之八十五左右,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的播种面积占百分之十五左右。今后经济作物的发展,主要应当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扩大,应当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复种指数的办法来解决。
各种粮食作物之间、各地经济作物之间的种植比例,应当根据各地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合理轮作的要求,根据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加以适当安排。
在四亿五千万到五亿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中,初步考虑用三亿五千万到四亿亩种植粮食作物,用五千万亩左右种植棉花,用五千万亩左右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和商品蔬菜。
我国人口多,每人平均占有的耕地较少,必须十分注意节约用地。不论那方面的建设,都要尽可能少占耕地,更不要占好地。各地应当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结合制订农业长期规划,把现有的耕地面积查清楚,并且切实保护和严格管理起来。农业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迅速制定土地管理办法。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国营农场和人民公社应当在保证不引起水土流失的前提下,适当地开垦一部分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