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综合> 正文

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回顾(2)

王键:梁教授讲得非常好。我们研究历史、弘扬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历史的知识,更要取得智慧和启迪,为社会未来的发展,为人类的和平创造更多的条件。我们知道,在抗战时期,随着战争不同的阶段,分为国民党军队为主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为主的敌后战场。在2005年9月3号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当时的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做了一个精辟的概括,他说,抗日战争中,“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以及其它地方的抗日武装力量,也进行了英勇的战斗,以八路军为首发动了百团大战,以八路军为首进行的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等等,这些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取得的巨大胜利。

在抗日战争持续过程中,尤其到了后期,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但无论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这两个战场应该是放在一起来看,没有正面战场,何来敌后战场?没有敌后战场的支持,正面也打不好。我个人同意梁教授的观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过程中还是大家共同面对的。日本当时打算三个月灭中国,这对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生死存亡的危险,在那个时刻,中国人还是能够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的。

梁云祥:实际上,我们研究民族主义的兴起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的民族主义要晚于日本民族主义。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就用民族主义对外侵略扩张,但是中国的民族主义恰恰是日本对中国侵略,迫使中国各界各个政治团体放弃政治歧见,形成民族共同对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促进了国共的合作,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王键:这一点,毛泽东以及其他的共产党老一代领导人也作出过比较准确的评价和总结。我们知道,促进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一个重大的事件就是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号,事件爆发以后,经过国共友好协商,形成了共同抗战的统一民族战线。西安事变之后,很快,日本向中国大举进攻,发动了七七事变,之后,1938年1月28号又发动了对上海的进攻,这就引起了全中国全中华民族的民族危亡感。所以,全民族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肯定是要团结起来共同抗击。

梁云祥:总之,国共合作对中华民族的抗战应该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王键:这是一个历史事实。)所以说,国民党和共产党这两个党的成立,以及它们发展的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就代表了整个中国现代史。所以我们在了解国共两党的合作过程中,也应该了解国共两党有一些摩擦,确实也有过分裂。国共合作从历史上看,迄今为止已经进行过两次,抗战是第二次。那么为了了解这一次合作,我觉得也应该从国民党的建立和它的发展以及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进行的第一次合作,又怎么破裂,然后又到了第二次合作,我觉得也有必要回顾一下。

王键:国共能够在第二次合作中,也就是在抗日战争中,形成一个巨大的凝聚力,率领全国人民打败日军,肯定是有前提的。首先,国共两党实际上到今天为止,从中国近代史研究整体来讲,还是兄弟党。因为从党纲,包括一些党章,包括很多具体的说法上,实际上一直都是相互借鉴、相互参考的党。(梁云祥:一开始它们都是在反对共同的敌人,都进行国民革命,但是最后分裂了,后来发展中有一些政治歧见。)

我们首先要肯定,1924年1月20号到30号国民党在共产国际,也就是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召开了第一次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新三民主义,他对他以前的三民主义做了一个新的解释,提出了包括“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纲领的新三民主义。我们知道,国民党在一大前夕,相当松散,完全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政党。

梁云祥:甚至我都觉得最早它是一个封建帮派一样的组织。我们知道,满清晚期的时候,尤其是在广州那边,实行帮会组织。孙中山就是这个地方的人,所以他最早是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实际上就类似于那些帮会组织。他那个组织结构基本上(就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会党。)所以国民党的前身实际上应该追溯到那个时候,在1894年、1895年。

王键:对,因为中国那个时期还处在晚清,包括孙中山、黄兴以及其他的领导人,他们受到了海外一些华侨的影响,也受到了一些包括日本(的影响)。因为日本明治维新,最早孙中山想学习日本,所以他经常往日本跑。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必须明确地讲出来,当时孙中山先生对日本很多右翼人物寄予了期望。(梁云祥:实际上也给了他一些资助,当然,背后,日本是有阴谋的,有它的私利在里边。)孙中山先生在企图借助外界,包括日本、欧美的希望落空以后,他认识到,唯有依靠苏俄。当时,他提出了要依靠苏联,向共产国际提出了支持他搞革命的要求。苏联当时派鲍罗廷在1924年到了广州,他秘密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改组的过程中,鲍罗廷一直在背后做一些事情。改组的过程中,有一条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了国民党。共产党很多人担任了国民党的一些重要职务,有一些人还担任了国民党的中央委员。周恩来、邓颖超是当时的中央委员,毛泽东还担任了中央宣传部的代理部长,当然还有一些军界等等。因为鲍罗廷是共产国际的驻华代表,他过来以后第一依靠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他的一个支部。

鲍罗廷来了之后,在共产党配合下,对国民党做了三个方面的改造。第一个,政治改造,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提出。三大政策,首先必须联俄,不联俄苏联是不会帮的;联俄必须要联共,共是指共产党;扶助农工,它要解决它的基础,过去它的支持基础是资产阶级,现在它要面向农工。第二,鲍罗廷和共产党协助孙中山创办了黄埔军校。要创办自己的军校,培养干部。当时派了很多人,包括蒋介石,到苏联学习军事,培养军事干部,创办军校。第三,把广州变成革命大本营。当时广州是非常不稳的,有三团暴乱。鲍罗廷和周恩来等人协助孙中山把广州这些暴乱的商团,这些叛乱组织基本上都清理出去了,形成一个广州的大革命根据地,这才形成后来国共真正合作下去搞北伐战争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没有这三大前提工作,北伐战争很难搞起来。

梁云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时苏联,当然也是为了它的国家利益,列宁在实现十月革命之后,面对西方的一些封锁和孤立,他提出来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主要是东方民族,(要联合起来)。那么面对最大的邻国,中国,他就支持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然后想通过对(中国的支持)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孤立,所以他就支持中国革命,希望中国革命成为苏俄革命的延续,至少不成为苏联的威胁,当然,这是他的国家利益。当时国民党作为一个带有封建色彩的帮派,经过苏联人的改造,同时又把共产党员搀和进去,实际上是对国民党进行了一个现代化的改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对国民党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责任编辑:王莹校对:余永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