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开“理财课”应理性看待(2)

中小学开“理财课”应理性看待(2)

教理财会把孩子引向拜金主义歧途吗?

仔细看了看新闻,广东省的这项金融教育新举措,原来也是有“时代背景”的。2013年年末,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将投资者教育逐步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先行试点”等有关要求。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广东省政府开始协调教育部门试点开展这项工作。一项带有“颠覆性”的创新之举,自然少不了媒体的关注。也有媒体在传播这则新闻时,直接将标题制作成抓人眼球的“炒股要从娃娃抓起”。

我能理解朋友的不满。小小年纪就要向孩子灌输投资理财的观念,会不会把孩子引向“拜金主义”的歧途?

理解朋友的不满和担心,但我还是劝导朋友不必过于愤怒。谈及金融理财观,多数时候都会想到如何去“投资挣钱”,这恰恰也是我们的偏狭所在。挣钱容易不容易,挣到的钱该如何花,这也应该是金融理财的一部分。对于现在多数城市孩子而言,因为家庭条件相对优渥,他们对金钱反而没有太多概念。尤其是每年春节前后,“压岁钱的烦恼”都会成为舆论热点,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理财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现实需要。放眼国外,理财观念从娃娃抓起的教育其实并不少见。比如有媒体报道称,英国人对于金融理财教育的需求在欧洲位列第一。为迎合英国人的这种需求,英国学校也“从娃娃抓起”,金融理财教育成为各中小学的必修课。

人这一生总要和“财”打交道,早早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我并不觉得是什么坏事。不到5周岁的儿子最近很乐于擦地板,因为妈妈给他定下了“规矩”,每擦一次客厅的地板,会奖励他2元零花钱。他钱包里的零花钱也并非全部是“奖励”所得,也有跳蚤市场上卖玩具换来的硬币。每次逛夜市时,如果他想买小汽车之类的玩具,我和妻子会从他的钱包里支出,但会明确告诉他,如果买了这件玩具,你的钱会变少,下次碰到更好的玩具,如果你的钱不够了,我们不会替你买。虽然他对钱还没有特别具体的概念,但也知道自己的零花钱是“有限”的,看到想买的玩具时,他也学会了掂量。

每年开学季,新闻会时不时关注一下大学生的开销。很多大学生花费惊人,这一方面与自己的家庭条件有关,另一方面是不是也与自己的理财能力欠缺不无关系呢?从小没有注重培养健康的理财观,成年后的生活也很可能会出现竭泽而渔的局面,很多年轻人入不敷出成为“月光一族”,就是很好的“反面例子”。

投资理财界的人经常会说,“富人善于理财,穷人注重消费”。这话虽然有为理财产品营销的嫌疑,但不得不承认,在对待“财”的观念上,富人和穷人是有区别的。理财教育从娃娃抓起,我们并非是为了培养富人,而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学会如何“管钱用钱”的能力,以及形成正确的财富观。如果把理解的重点放在这里,我想朋友也许不会再对“广州试行理财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创新那么反感了。

【启示与思考】

我们早已身处于风起云涌的经济社会,即将成长起来的一代,更可能随时与金融和理财事务发生着关系,那么让他们提前学习些相关的知识,让其成为个人素质的一部分,就具有着必要性。不过,中小学生学习股票知识,必须远离“强制”。

换而言之,即便广东将金融理财知识教育纳入到地方课程体系之中,亦不应该采取强制推行和强制学习的方式。现在的中小学校园里,课程已经足够多,学习的强度比起之前亦有所加大。此时,再去增加一门课程,都意味着增加学生的日常负担,令其疲于应对。正因如此,要让股票知识和证券知识的传播真正起到作用,就不应将其成为强制性课程,而当遵循“自愿选课”的原则。如此,那些真正对理财感兴趣的学生才会参与进来,相关知识的传授也才能起到最大效应。

另一个原因在于:股票乃至理财技能,绝非通过“学习”就能轻易获得的。对于中小学生,无论是股票证券知识的学习,还是理财知识的知晓,都只是一种“提前的准备”。那么更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和自我选择,过度的强制可能事与愿违。

在我们日常的中小学教育中,已有太多的良好制度设计,最后沦为了一场形式化的运动,变成了学生日常的学业负担,“股票和证券知识学习”理当努力避免踏入此种误区。不是什么都可强制放进教育之筐。与此同时,仍然需要重申:让学生欢愉地度过他们的中小学时光,远比成为一名优秀的股市操盘手更重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