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方面的变化,现在农村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现在有一个调查,比如说我们2014年全国种粮大户有多少,家庭农场有多少,农业产业化的企业有多少,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多少。大体上,种粮大户将近69万户,家庭农场87万多个,家庭农场经营的面积大概一亿七千多万亩,平均的经营规模能达到200亩左右,农业产业化的企业大概十几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到2014年底有131万家,到2015年3月底大概又涨了两万多家。发展的速度比较快,经营主体除了家庭承包经营的这种方式以外,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之上延伸、变化出来一些新的经营主体,也就是说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这些都是通过土地流转而形成的,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第五个方面,农业生产的要素,比如土地流转的价格、劳动力的价格、农资的价格都在上升,使得我们国家农产品的成本在不断上升。据农业部数据显示,2006年到2013年,我们国家的粮食和棉花生产成本年均增长11%到13%,也导致我们国家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实际的情况。
第六个方面的变化,我们农业生产资源的环境压力在加大。因为要保证产量,我们对化肥、农药的使用是很多的,标肥5900万吨一年。国家本来农业资源就短缺,又缺土又缺水,特别是水资源的短缺,加上化肥、农药使用量过多,再加上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土地的重金属污染在加重,也就是农业资源的约束在趋紧,农业的污染在加剧,耕地的质量在下降,这些问题很突出。
3.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以上是我们近年来的主要变化,所以我们必须面对这些问题。那么未来几年,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面临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和挑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做了一个精辟的概括,主要是四个方面。
一是我们国家现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民增收,这是一个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经济增速在下降,财政收入增速也在下降,那么财政支农的力度会不会有变化?中央提出来,不能减少。当然,在这个背景之下,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农业的投入,也是一个重大课题。
同时在这种经济增速减缓的背景之下,前面谈到了,农民现在收入当中46%左右来自二三产业,那么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二三产业的收入可能也会受到影响。这是一个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第二个方面,刚才谈到,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在快速地攀升,大宗农产品的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那么成本在上升,价格又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在这种条件下如何创新农业支持的保护政策。因为我们对农业有补贴,在这种高成本,价格已经高于国际市场的情况下,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比如有一些价格方面的补贴,形成对价格影响的这种补贴是要受到WTO规则限制的,它是有上限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保护我们的农业,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讲,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重大考验。
第三个方面,刚才也谈到了,农业的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在这种环境和资源硬约束的条件下,要保障农产品的供给,要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的挑战。
第四个方面,这个挑战是城乡的资源要素在流动,土地、劳动力、资金这些要素,城乡互动的联系在增强,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加快农村的建设,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二)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要求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5年提出的总体要求
我们讲中央农村政策有一个连贯性,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一年年底要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第二年的经济工作做出全面的部署。那么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农业方面提出来的要求,重点就是要加快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尽快转到农产品的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农业技术创新、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发展方式需要转型,目标就是要达到,比如说要走出高效,农产品的安全,能够节约资源,能够保护环境的,这样一种现代化的农业发展道路。主要是明确了加快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再一个要求,就是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完善惠农政策,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办法等等;还有一个明确要求和土地流转有关的,就是要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政策,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办证工作,健全公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这是一个指导思想,也是一个明确的工作要求。
2.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任务
刚才谈到的是党中央对于201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每一年还有一个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五大任务。当然最基本的是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谷物的基本自给,口粮的绝对安全,有这样一个政策目标。在这个主要的任务之下,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稳定生产,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依靠科技,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再有就是要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的格局,这都是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要求。比如推进农牧的结合,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这是一个新的提法和要求。也就是说要延长农业内部的产业链,农产品种植养殖、粗加工、深加工,一直到销售,整个产业链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这是一个很明确的要求,农业产业化。
二是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规范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发展各类新型主体,坚持以粮食和农业为主,避免非粮化,坚决禁止耕地非农化。就是说我们流转的土地,还要以生产粮食为主,以保障我们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要避免非粮化,同时禁止耕地的非农化,农地农用,不能做别的。
三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要采取综合性的政策,减少农业投入品的过量使用,主要是化肥和农药;要逐步退出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生产,推进农业废弃物转化利用等等。主要是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严格保护耕地和水资源,这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重大问题。
四是加大农业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力度。不管财力多紧张,都要确保农业投入只增不减。前面谈到了,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之下,财政收入放缓的背景之下,中央提出要求,要确保农业投入,只增不减。同时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创新农业投入的机制。
五是要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这就是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政策要求、任务。
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演变过程
前面把我们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的背景简要概括了一下,也扼要地谈了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再有就是近期以至将来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政策走向、主要任务。下面,我们谈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和一些基本情况。我们讲土地流转,大家还是需要先把握一些概念。
(一)农村土地的分类
首先要明确农村土地大致的分类,不能笼统地讲农地,农村土地。我们对土地法律上的归属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我们国家的宪法规定,农村的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国家对不同用途的农村土地用不同的法律政策来管理。农村的土地有承包地(13亿亩),有农村集体的建设用地,还有宅基地,细分类还可以分,如果粗分类,大致可以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耕地,国家有农村土地承包法来调整这个关系,提出要求。
第二类是农村集体的建设用地,我们也叫做农村非经营性建设用地。这个就是说,农村本身集体用的土地,比如你的泵房,村里公共设施的用地、道路,比如医务室等占的地,公用的,不管是生产还是生活,叫非经营性的建设用地,就是农村老百姓自己用的地,包括农民的宅基地、乡镇企业的用地、农村的公共设施和公益性的用地。
第三类也是农村的集体土地,是农村集体的土地可用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那一部分,也可以称作农村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
大体上,农地,从事农业生产的耕地是一块;再一块是非经营性的建设用地,实际上就是农村内部的公共设施和公益性的用地,包括农民的宅基地;第三类是可用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农村集体土地,因为工业化、城镇化要占农村的土地,那么这一部分地就可以用于征地,我们征的就是这部分。这三大类的土地的关系,由宪法规定,主要有《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还包括《担保法》,由相关的法律来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调整土地和农民的关系。
(二)中央农村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对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提出了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政策要求。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问题,我们讲中央的农村土地政策,应该有它演变的过程,有它的连续性。
首先我们看,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于农村土地管理提出了一些要求,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多层的意思。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