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现代学徒制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推进剂(2)

让现代学徒制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推进剂(2)

现代学徒制 还得精耕细作

学徒制长期以来遭遇尴尬,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观念的错位。部分企业简单地把学徒当成实习生来对待,忽略了技能培训和企业文化的灌输,造成学徒们在企业中找不到归属感,不愿长久为其服务。二是培养方式“简单粗糙”。比如,一些学徒班只有现场实习而没有理论教学,而且时间长,内容简单、枯燥,激发不出学生的兴趣。三是学校管理的失位。一些学校引入学徒班后,就对企业怎么培养、学生感受如何置之不理。让学生和企业均感觉缺乏保障。

如今,学徒班整装待发,笔者认为,“宝马班”的经验值得借鉴。据报道,宝马公司与湖南一所公立职业院校合作成立“宝马班”,一方面,学徒享受准员工待遇,提高学徒的归属感和企业认同。另一方面,“宝马班”对学生的要求又极其“苛刻”,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如此一松一紧,学徒的学习热情和危机意识被百分百地调动起来,“宝马班”也水涨船高,备受热捧。

由此看来,现代学徒制的推行,首先要求学校对学徒班的课程较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寓教于乐。而对那些对学徒,只劳动不教育的企业,要坚决停止合作。其次,企业要拿出足够的金钱、精力和热情,筹办学徒班。应转变过去简单实行岗前培训的陈旧观念,真正做到人才培养。另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制定政策,加大力度,解决学徒教育资金短缺、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既延续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又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让学徒制火起来。

现代学徒制须扎根于职教沃土

提到学徒制,人们应该并不陌生,就是过去的“师傅带徒弟模式”。之所以在前面加上“现代”二字,是因其指向的是职业院校学生。这些试点现代学徒制的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跟老师学习理论知识,一半时间在工厂做学徒由师傅言传身教。概括起来讲,就是既重理论也重实践。

20世纪80年代,我们引进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其实就是“现代学徒制”。这一育人模式,被认为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诀,也是制造企业效仿的模板。现在,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都广泛开展了现代学徒制,形成了各自的经验和培养模式。

既然现代学徒制这么好,而且我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引进了,早应该遍地开花才是,为何现在还要大谈特谈,开展试点呢?一言以蔽之,只能说明我们引进吸收得不好。即便现在试点,也存在“学生和家长的反映较为平淡,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里对应的一点,是职业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关于职业教育,有一句流传已久的话,那就是“市长、书记的孩子几乎不上职业院校”。在其背后,恐怕还是整个社会对于职业教育有偏见,对于普通劳动者有歧视。现实中,很多家庭选择职校,不是因为兴趣,而是考不上大学的无奈选择。

任何一个流行现象的背后都对应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家长态度固然不可取,但也反映着社会的价值取向。记得看过一则新闻,瑞士很多企业总裁都是学徒工出身,可在我们身边,一个普通劳动者又有多少职业晋升空间?不讲其他,就算是谈对象恐怕都会受到歧视。这也意味着,对于当前的职业教育来说,不仅存在着里子问题——培养学生技能,而且存在着面子问题——提高学生尊严。一定意义上讲,面子问题比里子问题还要严峻,还要重要。职校生处在一个逼仄的上升空间里,职业教育又怎么可能热?职业教育不热,培养技术型人才的热情随之下降,现代学徒制又何以能受到欢迎?

没有职教春风就难有学徒制的春天。当我们感慨现代学徒制造就了德国奇迹时,不要忘记在德国的工厂和社会里,工程师是很吃香的,德国的技工在职业选择上也有很大的自由,社会地位也不低。对于德国来说“不是问题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却是“最大的问题”。因此,当我们今天谈现代学徒制,谈现代职业教育时,不要忽视了社会层面的影响。如果职校生还受到种种冷遇,大众对劳动者还抱有三六九等的歧视观念,那么即使有再好的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式,实施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