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民生思想研究(2)

习近平民生思想研究(2)

四、坚持公平正义,推动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民生问题基本原则是公平正义和底线思维。民生公平正义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能保障民生公平正义,那么社会公平正义就无从谈起。因此,可以把民生公平正义作为衡量和评价社会公平正义程度的重要指标。

民生公平正义的目标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民生公平正义水平。坚持民生公平正义必须遵循木桶原理,克服弱势群体带来的短板效应,走普惠型民生发展道路。具体来说,就是要善待每一个人,尤其要关注各方面困难群众,确保社会边缘、弱势群体的基本民生诉求得到有效的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⑨,要特别重视转移支付政策在缩小民生公平正义差距中的重要作用,要“把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⑩。为此,中央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设立了“扶贫日”,通过这些减贫、扶贫举措有效动员了全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开发事业中来,有效解决最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

五、扭转政绩观,强化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职责

我国民生事业建设尚处于保障和改善阶段,正面临着“民生结构失衡”和“民生缺失陷阱”两大民生难题。破解民生发展道路中的难题,必须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民生发展的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党在民生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任何时候都要杜绝政府民生建设职能“缺位”“错位”现象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央的考虑,是要为人民做事。”(11)当前,民生问题是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解决好民生问题就是当前我党“为人民做事”的最大实际。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解决好民生问题,最为关键的是在尊重民生建设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党领导民生事业的水平和能力,充分发挥党总揽民生发展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全力推进民生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首先要在思想上扭转过分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改善民生的政绩观,为此“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1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13),并把“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14)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成效的标准。民生政绩观的提出,首次把民生建设与经济建设摆在了同一层面来平等对待,这就为加快推进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政治前提和理论保障。

扭转政绩观不但是一种理念,而且要求各级干部落实在行动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陆续出台了《关于改进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通知》《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等一系列旨在规范党员行为、密切联系干群关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的文件,进一步强化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府职责,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提高了全国党员干部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六、夯实经济基础,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物质保障

经济是民生赖以改善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解决好一切民生问题的必要条件,也是破解民生矛盾的核心切入点。历史上从来就不存在超越经济基础之上的民生。如果不发展经济,民生规划、民生政策就只能搁浅。当然,尊重经济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必须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民生改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15)。这就明确了作为手段的经济与作为目的的民生这样的逻辑关系。

经济与民生的理想状态是协同发展、包容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16)这既是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尊重民生与经济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民生与经济相辅相成,生产力水平每向前推进一个层级,民生的实现程度就提升一个等级,社会物质产品愈加丰富,民生的实现程度就愈加饱满与全面。因此,社会主义对于民生问题的解决,既要保证民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享受到最大的成果,又要以民生问题的解决激活发展动力,最快地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建立起民生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良性循环,促进经济与民生协同发展。

当前,民生缺失和滞后的短板效应已经显现,并已经给经济发展带来了阻力。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对民生的反哺作用,国务院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一系列经济战略规划明确提出民生的价值导向和目标功能,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民生问题开展,以此来弥补民生历史欠账问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