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创造力是立德树人的规律探求。创新,从本质讲就是合乎规律。推进教育创新,就是要研究、探索和遵循“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规律。坚持德育为先。遵循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规律,以德施教,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把握好人生方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德立身,以“人伦之楷模、万世之师表”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使学生“尊其师、信其言、效其道”,并引领全社会崇德向善。坚持育人为本。遵循学生认知和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不足,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变客体教育为主体教育、变补短教育为扬长教育、变继承教育为创造教育,变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为多元互动、相互切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让师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共同找到创新的钥匙。适应当今数字化的生存状态、交互性的网络特点和“数字一代”学生的学习习惯,运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设计,采用微课等新的教学方式,办好“智慧校园”、实施智慧教育。坚持依法治校。遵循现代教育规律,注重科学育人与教育治理的有机结合,形成有利于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和培养机制。
教师的创造力是博采众长的智慧结晶。教育创新的重要特质是“开放合作、共享共赢”,既需要一批教育家和教育名师竞相迸发的创造激情,也需要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要以兼容并蓄的全球化视野来谋划和推动。通过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并结合国情加以本土化改造,吸纳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要素,扩大跨国教育技术合作,同时向全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教育文化传统,达到整合国际国内教育资源和以开放促创新的双重目的。要以博采众长的团队合作实现共享共赢。将教师个体的自主创新实践、教学实验与团队合作、整体发力、攻坚克难结合起来,推动教学创新成果的复制、推广、应用。还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引导社会各界更新教育观、成才观、用人观,凝聚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创新的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教师的创造力是职业幸福的能量释放。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认为,人的创造力与幸福感密切关联,“原创的、有创意的设计、实践需要人在生命愉悦的自然状态即幸福中才能创造”。要提高教师的创造力,需要不断增强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当前,由于工作压力导致的心理焦虑、职场状态导致的“职业倦怠”,已严重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要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拓展教师发展空间,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合理配置师资和教学工作量,为教师减轻工作压力、卸下心理包袱,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学习交流、研究反思,开展创新教学实验;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让教师成为学校和教学的“主人”,在温馨、自由的“精神家园”中铸就健康人格、实现职业理想;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教师的发展成长铺路搭桥、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好条件,让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只要全社会优化教育生态、敬畏立德树人规律、尊重教师劳动创造、支持教育教学创新,教师就能在提高职业认同感、成就感和幸福指数中激发智慧活力和创造能量。
(作者为江苏省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