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价值与道德精神

生命价值与道德精神

怎样才能使生命的价值延长甚至不朽呢?两千多年前《左传》就有“三不朽”的回答: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处于“太上”位置并统率立功、立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从国家到社会到公民各8个字,三个层面实际上已构成一个体系,其中与个体修为关系最直接的是第三层,讲的是怎样做人———德。

习近平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014年“五四”在北大讲话)。末两句我们可以理解为立德兴国。所以他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从表显层面到深沉层面至少有三层,依次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精神文化层,西方文化重宗教,中华文化重人伦道德,没有国人普遍信仰的宗教,而有国人普遍崇尚的伦理道德。西方提到信仰,首推宗教信仰;儒家提到信仰,首重人伦道德。最明显的物态表现如:西方传统的村镇设教堂,我国传统的村镇有祠堂。祠堂记录着血缘传承、人伦次序,是伦理文化的载体,尤其在我国南方非常发达,至今很多年轻人成婚仍要进一下祠堂。

在中华文化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是上帝赐予的,人是娘生父母养的,是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所以华人特别感恩父母和祖先,所谓“慎终追远”的“追远”,就是一代一代追寻上去,追本溯源,寻根问祖,认祖归宗。这就是寻根意识,敬祖意识。这种以血缘亲情为根基生发出来的感情,是与生命意识血肉相连的感情,是植根在人性中的感情,是最自然的感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意识代代相传,不断强化,积淀成伦理型的中华文化,最注重人伦道德。

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伦理道德是做人的根基,是构成中国人信仰的核心。我们以伦理道德作精神家园,我们的精神家园不在彼岸的天堂,而在此岸的天伦。天伦之乐,这是华人的“福”,华人的天堂。

什么样的人生精神能够流芳千古永垂不朽?千古不朽的载体是什么?文天祥的回答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人生价值取向、回答了三不朽的具体载体。青史留名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大肯定。这种传统成为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成为优良的生命观、生命信仰、生命追求。

古史书是社会公论的载体和传播媒体。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史官成为社会公论的主持人、公义的维护者。“秉笔直书”的史官和史书,连国君、大臣也害怕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显现了以《春秋》为传统的史书,能起到激浊扬清、弘扬道统的作用。可惜这种文化传统随着传统文化之被人疏远而疏远,其戒惧作用也随之消减。有的人,本有条件流芳,却因贪小利而失大节,贪眼前而误千秋,留下历史秽名,甚至遗臭多年。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