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美语”激能量  不说“禁语”彰师表(2)

常说“美语”激能量 不说“禁语”彰师表(2)

应试教育不改教师十大美语只是镜中花

对孩子来说,一句温馨的鼓励,可能会带来一生的温暖,而一句看似漫不经心的批评,带来的可能是长久的萎靡不振、一辈子的心灵创伤。无疑,湖北省教育厅公布教师“十大美语、十条禁语”,引导广大教师多讲“美语”、不说“禁语”,有助于净化成长环境,帮孩子塑造阳光心态、健康人格。应该说,教育部门的这些点滴努力,值得鼓励。

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教师为何频频对学生向恶语相向?部分教师师德的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教师将工作的不顺、生活的烦恼,转嫁给学生,对学生恶语相向,甚至拳打脚踢。但这肯定不是校园恶语频发的主因。原因无它,教师的师德缺失,只能催生个别教师的不合理举动,归根到底只是个案。而大行其道的教师语言暴力,显然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不能用个例解释。

事实上,教师语言暴力的罪魁祸首,恐怕还是应试教育。在“成绩决定一切”的应试教育语境中,教师的评优秀、定职称、升迁、绩效,都以班级成绩为依据。一旦学生达不到预期,老师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必然部分老师会恼羞成怒,甚至恶语相向。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些品学兼优的教师,也情急之下用“你怎么越来越差了”“不想听的可以睡觉”招呼学生了,其实都是应试教育重压之下的不堪重负。

同样道理,各种教育评比、升学排名的压力不减,教师们即使把“错了别怕,咱们再来一次”“宁可让你现在怨我一阵子,也不愿你今后恨我一辈子”等“美语”当成口头禅,恐怕听起来也毫无“美”意。在孩子心中,也只起到恶语的刺激作用。由此不难看出,只要应试教育不改,即使广大教师真的做到只讲“美语”、不说“禁语”,也只是镜中花、形式美,起不到帮孩子塑造健康人格、阳光心态的疗效。

由此可见,引导广大教师多讲“美语”、不说“禁语”,只是肃清校园言语暴力的一小步,而要想创造和谐、健康、文明的教育环境,还是要抓住应试教育这个肯綮,只有改掉不合时宜的应试教育模式,“十大美语”才能美由心生,点亮整个校园。

“禁语”、“美语”不及教师“心语”

老师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这样的观点可以说毫不夸张,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界不少人都会认同,湖北推出教师十大“美语”和十大“禁语”,提倡哪些话该多讲,提醒哪些话不宜讲,初衷当然值得肯定,不过笔者觉得,创设良好环境和机制,激励教师自由地讲“心语”,或比单纯的提倡、禁止更管用、更见效。

湖北遴选的“十美”、“十禁”教师用语,显然都是长期教育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哪些富有正能量、能够激发学生向上,哪些容易给学生造成伤害、留下阴影,绝大多数老师其实都心知肚明。为什么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不入耳、具刺激性的“禁语”?教师素质是一个方面,应试教育机制催生的升学率、录取率重负,逼出个别老师的“气话”、“过激言语”,更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

真正富有热心、爱心和责任心,善于钻研教育、教学方式的教师,往往都清楚针对什么样的学生、在什么情境之下,怎样的说话语气和交流方式,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彻底破除应试教育体制,摒弃唯分数论的考核评价办法,让素质教育真正归位,辅以全新的科学考评和激励措施,既给教师减负降压,又激发他们的热心、专心和耐心,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才有望从理想走进现实。

有道是,言为心声。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十大“禁语”未必一禁就灵,倡导的十大“美语”还须因人而异才管用。从教育教学机制的改革创新入手,用素质教育促教师素质提升,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着力生成老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跟学生讲“心语”、用心沟通的氛围,或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