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给经济增长带来结构性动力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淘汰落后产能,以新的低能耗、低污染、高科技含量、高劳动者素质的新型企业来取代落后的企业。这在发展战略上是没有错的。但是,结构调整也确实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甚至还有相当长的阵痛期。
从劳动者角度看,劳动者必须适应新的产能对知识、技术和能力等方面的需求。如果不抓紧提升自身的能力和从事更高级劳动的技巧,他们就会被淘汰。要想适应新的劳动状态就必须学习、培训和提高,而这又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从企业来说,落后的产能被淘汰了,新的设备和生产线引进了,一系列新的生产知识、规章制度都需要熟悉或逐步建立,这也需要时间进行消化和更新。从一般意义上说,所有的新生产线都需要知识结构和规章制度的更新,而更特殊的产业和行业,更需要包括转变思想在内的全方位的变革。
这一切都会给结构调整带来时间成本,旧的落后产能所留下的增长空间由于新产能一时还没有马上补上,所以就会出现结构调整的阵痛期。随着调整阵痛期的逐步结束,企业转型和劳动者自身转型成功,新的靠劳动者素质和科技、金融等方面驱动的创新以及相关调控措施的出台,新的发展要素正在不断聚集和形成。新的结构将产生新的功能,因此结构调整将会给经济增长带来结构性动力。
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今天,随着西方经济不景气,外贸拉动经济的动力在减弱,而再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显然已经不太现实,所剩下的增长动力就是消费拉动。我国的市场大其实说的就是我们的消费力强,但是从收入结构看,相关统计表明,我国行业之间职工工资最高与最低相差15倍左右。收入最高的10%人群与收入最低的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为2007年的23倍,直至目前,收入差距还成扩大之势。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基尼系数为0.275,而2010年已达到0.438。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尼系数在以每年0.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援引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接近容忍的极限。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中国因此成为收入差距最高的国家之一。
收入结构的不合理势必带来消费结构的畸形,要使得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就必须改革收入分配结构。十八大报告中要求“初次分配也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可见党中央对分配公平性的重视程度。
初次分配重视公平,就要落实好两个提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落实中就是要:充分利用税收等二次分配手段,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例,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各项社会保障资金需要。因此,现在的收入分配改革更多关注大多数劳动所得。使中下层收入水平的百姓手里有钱,敢于消费,有能力消费。从宏观层面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必然产生积极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