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资产到管资本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一定不能是国资委和央企中间的“夹层”
在针对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上,《意见》提出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从管资产到管资本,一字之差,却是各级国资监管部门的质的变革。
以国务院国资委为例,这个成立于2003年,整合了央企工委、经贸委、财政部、中组部等多家单位的部分职能的正部级特设机构,解决了国企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等原有的监管弊端,迈出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第一步。
然而解决了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问题的国资委,在此后的12年,更多时候给外界一个行政管理者的印象,某央企高管曾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吐槽:“投资、战略、招聘、信息化,甚至是二三级公司的事,国资委都管。”
“老板+婆婆”的双重身份,始终是国资委饱受外界诟病的主要矛盾。曾担任国资委副主任、现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的邵宁曾表示:“这么庞大的一个行政机构,各部门都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实、做到位,都去指导,必然对企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国资委—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经营性国企的三层管理体制的方向已清晰可见。剩下的只是路线图和时间表问题。”某央企总会计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多位央企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一定不能是在国资委和央企中间夹的一个层级,“如果只是一个夹层,而这个层次还是行政化的管理的话,相当于是第二个国资委,对于改革的初衷没有益处。”
改革桎梏或在改革者自身
国资监管部门怕丢权,企业经营者怕丢位子,职工怕利益受损
《意见》从目标、任务、方向等体制机制上做了纲领性表达,也有观察人士认为,能否真正激发改革活力,参与这场改革的利益相关者,要改革心态,改革文化。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王学秀说,“所有的改革,落脚点终归在人。”在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原副局长周放生看来,这轮改革中政府、企业、职工有“三怕”心理,政府国资监管部门怕丢权,企业经营者怕丢位子,职工怕利益受损。
中国移动原董事长、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王建宙表示,“希望实现混合所有制之后,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如果仅仅是股份配置发生变化,其他都不变也不行。”
周放生所言的“三怕”,王建宙口中的“其他”,或许是另一个层面的改革破题所在。
长期关注国企改革的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王学秀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国企改革不能“因噎废食”,不改革才是最大的风险。
“从另一个角度看,国有资产放在那儿不用、不发挥效益难道就不是一种流失?”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原主任、监事会巡视员李保民曾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不能说职工一持股就是私有化,贴上这种意识形态的标签,容易使当事人担心政治风险而不愿推进改革,产生改革阻力。”所有的难题、担心、困惑,在等待“1+N”中的“N(改革配套细则)”给出答案、解释、步骤的同时,改革参与者自身,也有很多路要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