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中国的金融监管还不成熟,完全开放资本市场很可能导致金融体系的动荡。今年3月以来,中国的股市经历了剧烈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监管部门应对危机的经验相对缺乏。此外,从一定意义上讲,此次股市动荡是标准的(尽管时间很短)资产泡沫的生成和破裂过程。政府加快资本市场发展的良好初衷,在客观上也助长了泡沫的生成和发展。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目前还没有大面积开放资本账户;否则,很可能出现大规模的资本外逃和人民币急剧贬值,并引发更为严重的经济后果。
第五,中国的要素市场还不够市场化,全面开放资本账户将加大市场扭曲。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中国的最终产品价格已经完成了市场化进程,但诸如能源、电力、环境资源等仍然没有完全市场化。无论是国内投资者还是国外投资者,都会以价格信号作为自己的决策基础,如果价格信号是扭曲的,那么一定会导致错误的决策。倘若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开放资本账户,那么在增长趋于稳定之后,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很可能成为产能过剩的新源头。
第六,宏观经济形势要求放慢而不是加快资本账户开放节奏。当前,由于“三期叠加”和周期性下行的压力,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从国际环境看,美国的加息预期正在不断强化,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外流现象严重。受国内外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在过去一年左右时间里中国也已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资本外流现象。在这个情况下,如果贸然加速开放,极有可能出现大规模资本外流,这是非常危险的。
事实上,当前甚至有必要加强某种形式的资本管制。这一方面是为了缓解周期性下行压力,可能需要进一步降低利率,实行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也需要尽快推动人民币汇率定价机制的改革。面对资本外流压力,同时兼顾这两项政策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降低利率很可能使得资本外流更加突出,并且引发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的交互发生。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不仅会大量消耗宝贵的外汇储备,而且可能导致已经启动的汇率机制改革停滞或倒退。为了兼顾降息、稳定汇率和继续推进汇率改革,加强资本管制应该是当前可取的政策选项。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