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好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效益第一理念(3)

树立好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效益第一理念(3)

摘要:日前,中办、国办公布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作为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意见》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指出了方向。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社会效益是文化企业“最和谐的红利”

所谓“最和谐的红利”,是说,文化企业苦心生产的文艺产品,不仅要给消费者带来感官愉悦,也要带来厚重的善美熏陶;带来辉煌的物质利润,也将核心价值观、崇德向善、力行好人、见贤思齐等传统美德,根植人心;追求利润最大化,也要提升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忠诚感。社会因为文艺正能量而得到了和谐发展,企业因为文化消费者的“买单”而得到稳定的支持。这就是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所谓的“最和谐的红利”:文化产业最大的红利不是人力红利,不是资源红利,而是社会和谐的红利、是能够激发出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

更要放大“最和谐的红利”的深远效应。更多人、群体、青少年,受到了善美的熏陶,汲取了慷慨激昂的正能量。思维和价值,有了较多的优雅和书香琴韵,久而久之,核心价值观、社会主流价值观,就能成为社会主体颜色。葆有丰厚的稳定感、幸福感。就算是周围诱惑很多,也阻挡不了和谐态势的独立运行。这种和谐的利润,不正是社会管理极力追求的目标吗?

比如上个世纪的电影《喜盈门》,“全国影院年总收入约在22亿~26亿元,而当时的票价平均在3角钱左右”,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奇迹。影片的主体思想是孝养老人、尊老爱幼,对农村包括城市的精神文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哪家要是有了“不肖子孙”,人们多会用影片中的情节和人名,进行批评教育。文化教化的功效,由此可见一斑。所以,物质化的我们,才格外重视“和谐的精神红利”。通过文艺调节,移风易俗、改造人心、美化精神。

总有人对这种所谓的“有道德的利润”、“有责任的血液”,不以为然。其实,这个问题,不难理解。不单单是对文化企业,就是在平时,对于那些信用不良者,你愿意和他们交往吗?不够情愿。一个人连最起码的责任都没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公共信任度和人格魅力当然就会降低。个体是这样,社会主体亦然。所以,疯狂攫取“庸俗化利润”的文化公司,最终会受到无情的市场报复,而成为道德道义上的“孤家寡人”。

还有人动辄将西方的“收视率崇拜”、“娱乐化崇拜”当做成功经验。他们只看到了“利润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由此造成的“精神撕裂”。所以,不少西方权威专家对此也有激烈批评,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警惕说:“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扔掉社会责任的“文化投机”,注定会受到异口同声的声讨,因为人对于善美的追求是一致的。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的,“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根本那就是文艺发展的终极目标。

不要对“社会责任放首位”犹豫不决了,只要我们从“心”出发了,就不难走到成功的岸边,比如徐克版的《智取威虎山》创下了八亿元的高票房价值,也让久违的英雄主义观念,沉淀到了“90后”、“00后”的孩子心中。再比如电视连戏剧《平凡的世界》,是土得掉渣的现实主义风格,却将平凡坚韧的奋斗精神、宁静的乡村美学,写满了后现代主义思维中,创下了高收视率。更多文化公司和投资者,牢固树立“社会本位”、“艺术本位”的信仰,多挖掘“艺术的力量”、“责任的力量”,就能创造出更多美轮美奂的作品。

【启示与思考】

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准绳,而且“越是深化改革,越是创新发展”,越要保持定力、坚持准绳。意见强调,文化企业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国有文化企业作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必须着力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推动两个效益相统一中走在前列。

文化企业既要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要坚决把牢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导向把不牢,阵地守不稳,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处理不好,哪怕稍有含糊,就会偏离改革初衷,背离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多米诺效应”。强调内容导向与坚持市场规律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二者可以也一定是辩证统一的。

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两效统一”的原则要求,需要着眼全局、内外兼修、同时着力。既要完善文化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也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既要充分尊重企业法人主体地位和自主经营权,也要有效发挥政策引导调控作用。要完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完善资产监管运营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发挥文化经济政策引导、激励和保障作用,健全企业干部人才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组织领导。

当今世界竞争激烈,文化虽然只是竞争的软实力,但却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构想以后,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的脚步越来越有力、越来越坚定。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国有文化企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国家队、主力军,理所应当地要认清形势,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改革中促繁荣、在创新中增活力、在发展中赢市场,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方向,多出新品、多出精品,真正担负起这个时代、这个民族赋予的使命,促进文化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