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河北更需要北京和天津的支持。
首先,河北的优势。其一,空间优势。保定市面积比北京还大,保定是2.2万平方公里,天津是1.19万平方公里,北京是1.6万平方公里。张家口面积是北京、天津两市之和,是3.7万平方公里。另外,河北还有很多可供开发的土地。其二,区位优势。特别有一些城市可能发展成为区域的节点城市,像邯郸,既处在京津冀区域范围,同时又是中原城市群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个枢纽。石家庄、保定、廊坊等都有区位优势。其三,港口优势,河北有很多港口。其四,生态旅游优势。像张家口崇礼滑雪场,坝上草原等。另外,保定有白洋淀、白石山,衡水的衡水湖,邢台大峡谷等。其五,产业基础。河北的工业体量主要是重化工业,它和天津、北京的产业有多年的合作基础。
其次,河北的问题。其一,总体上经济水平比较低。长期以来,在北京和天津的虹吸效应下,河北的人才、资源、资金不断流出,甚至出现了很多贫困县、环首都贫困带。其二,总体上的发展方式是粗放的。河北传统的重化工业比重过大,现在面临着艰巨的减排以及压产任务。国家规定到2017年,河北将完成6000万吨钢铁、6100万吨水泥、4000万吨标煤、3000万标箱玻璃的压产减能任务。这就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另外,因为河北是以重化工为主,而且是资源加工型产业,所以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特别是城镇化水平比较低,缺少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大城市,中小城市虽然也不少,但是对人口、对产业的吸纳力不足。加之,河北经济发展水平低、财力有限,所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水平相对比较低。总体来看,河北非常需要北京、天津的辐射带动。
(二)外在的压力、倒逼,特别是雾霾使得京津冀区域必须要联防联控
2013年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中,有7个在京津冀地区。京津冀的地形地貌像一个枫叶,西北是山区,东南是平原,又靠沿海。历史上,这个地区就是一体化的,直隶总督所管辖的就是京津冀范围。仅就天津的诞生来看,就是在为首都服务的过程中,逐步由一个小渔村、小村庄发展成为了一个大城市。天津别称天津卫,最初是保卫京都的一个军事要塞,后来由于漕运业的发展而发展了起来。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海港对外开埠,天津进一步发展成为华北地区对外开放的一个口岸。原来京津冀就有着一种谁也离不开谁的天然状态。
雾霾这一自然现象是不受行政区划限制的,其成因有很多。比如说产业结构,北京的服务业都76%多了,其周边的河北、天津是重化工业,如果河北、天津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北京的雾霾是解决不了的。另外,要减少汽车尾气、燃煤排放,就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还有地理因素,北京三分之一的雾霾是由周边输送来的。如果是东南风,可能一下就跑到了小北京湾,一边是干冷的下沉空气,一边又是东南风,极其容易汇集,很难扩散,特别是北京市区的城市建筑是一个环状,没有留足通风通道。那么,雾霾有没有办法解决呢?我觉得伦敦从过去的雾都到现在发展成一个绿城的这一转变给了我们信心。就是说,政府还是要把绿色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进而制定持续、统一的生态城市规划,一期一期地推进。当然,也下很大决心进行结构调整,将一些制造业不仅向周边,甚至向海外转移,鼓励其转型,发展金融产业,发展一些现代服务业。现在的伦敦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绿色城市和宜居城市。
(三)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布局的一个需要
(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2月26日讲话中谈到,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仅是解决北京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不仅仅是解决天津、河北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而是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优化生产力空间结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发展方式的一种需要,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归纳起来看,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战略意义。
第一,打造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是最有可能打造成为一个世界级城市群的一个地区。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是国际地位的提升、影响力的提升,还是话语权的提升,都要求有支撑,必须加快转型、加快崛起,迫切要求若干个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城市群来引领和支撑。我们国家已经进入到城市群快速崛起的一个重要时期。
社科院做的一项课题分析表明,从现在到2030年这一段时间,正是我国城市群快速崛起阶段,有可能形成23城市群,基本上都是在东南这一带,天山北麓以乌鲁木齐为核心,还有一个城市群。这23个城市群在2012年的时候,占我们城镇人口的51%,GDP贡献了78.78%,工业是80%以上,特别是吸引外资98%。就是说,今后主要是靠这些城市群来支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这些城市群中,有三大经济航母,而京津冀就是这三大航母之一。2012年三大城市群,即: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GDP占全国比重的42.99%,其中长三角贡献了20%;京津冀贡献了11%,珠三角贡献了10%。
可见,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而且本身拥有一个非常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另外,也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战略重要实施地、承载地,也最有条件成为一个世界级城市群。
第二,构筑我国乃至世界的研发创新、高端服务和“大国重器”的集聚区。这主要是根据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特征做出的一个判断。北京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征:一是服务主导;二是创新主导。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还有金融、服务。天津的产业特征:高端制造和技术密集。而且,现在天津已经形成了八大优势产业,包括航天航空、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等,这些大体上占了工业的九成。可见,天津的产业结构已经跟过去以轻纺工业为主不一样了。同时,天津还要建设国际航运、国际物流中心。河北的产业特征:资源加工和资本密集,正在积极地建设现代制造产业带和沿海临港重化工业产业带。总体来看,京津冀地区在加快我国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中担负着科技引领、产业支撑的重要使命。
第三,成为带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核心区。环渤海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一个城市群、产业群、港口群,以及科技人才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其中京津冀是核心,辽东南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环渤海是一个城市群,另外也是一个港口群,同时也是产业群。无论是京津冀,还是山东半岛、辽东南半岛,产业基础都非常好,特别是京津又是人才、科技高度密集,所以说这个地区基础很好,辐射面也很大,环渤海可以辐射整个北方。如果说珠三角、长三角的辐射范围主要在长江以南的话,那么北方主要靠环渤海来带动。长期以来,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并形成了经济发展的掣肘,主要表现在东强西弱、南快北慢,不平衡,而环渤海既属东部,又处北方,它本身是东部,同时又是北方,如果这个地区加快发展起来,对于缩小南北差距,同时缩小东西差距,带动中西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就是说,环渤海影响到整个区域的平衡。但是,环渤海相对又滞后于珠三角、长三角,原因就是,核心区没有真正的发挥带动两翼的作用,京津冀核心区本身就是一盘散沙,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各自发展各自的。所以,关键在于加快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以此为基点,带动两翼,然后环渤海才能起来,进而可以缓解南北东西。
第四,成为带动我国北方向东北亚、中亚、俄罗斯、欧洲全方位开放的门户地区。我国的开放在前30年基本上是向东开放。下一步,我们不仅向东、向南,还要向北、向西,特别是我们既属东北亚的核心区,又是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
第五,成为探索区域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示范区。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协同难度非常大,在这个地区如果探索成功了,它的借鉴意义、示范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归结起来看,这个地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殊性。其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跨省际的合作,这与珠三角是不一样的。珠三角是一个省范围内的,都是广东省范围之内,那就好协调;而京津冀是两个中央直辖市与一个省,是跨省际合作,需要探索一种新的机制,既需要横向,得协商,还要有纵向,得协调。
其二,北京现在大城市病已经很突出了,在功能疏解过程中,要探索出一条新路,就是通过功能疏解,既解决了自己的发展瓶颈问题,同时又带动周边,实现了中心与周边共生、互动这样一种新的路径。我国有很多特大城市、超大城市今后也会面临这个问题,北京率先走这一步,如果能总结出一些经验,探索出一条新路子,很有意义。第三,京津冀重化工业比重非常大。那么,重化工业和资源环境怎么能够实现一种协调呢?因此要探索建设生态友好、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社会和谐的一种新模式,这对全国也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性。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主要问题
(一)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巨大。京津冀地区人口1亿,土地面积21.6万平方公里,又是首都所在地,集多种优势于一身,包括油气、海盐、铁矿等,还有空间优势、土地优势等,沿海还有一些可用的空间。特别还有首都优势,以及交通体系完备这样一些优势。但是,这一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又特别大。
一是人口规模超过了资源承载能力。2012年京津冀总人口就已经达到1.08亿,超过了适度的人口上线。人口多了,就必然带来很多问题。这个地区资源承载力最短的那个板是水资源。按照国际公认标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500立方米是严重缺水,北京、天津、河北都低于这个标准,北京平均起来每年缺水12亿立方米,天津缺水11亿立方米。2013年《京津冀蓝皮书》专门摸清了家底,现在京津冀地区有两个缺口:一是当地水资源量和实际用水量之间有一个缺口。这个缺口主要靠两块来补,一是靠外地水的调入,像引丹江汉江之水,长江之水和引黄河之水,以及引滦之水;二是地下水的超采。以此来弥补实际用水量和当地水资源可提供之间的这个缺口。另外,还靠区域外虚拟水的净流入来弥补。通俗的讲,虚拟水就是隐含在商品中的水,是看不见的水。比如说蔬菜,本来蔬菜是耗水的,我们有些地方自己不种,买了外地的蔬菜,其实是买了外地的水。用虚拟水来弥补的这个缺口,大体上占了50%。这是今后的一条路,有些耗水多的,我们不要生产,通过贸易去买,等于是用外地的水。有些专家提出,北京、天津应该实施虚拟水战略,加强结构性的节水。现在,挖地下水导致大面积的地下漏斗区,这是非常令人堪忧的。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挖一两米就出水了,现在有些地方得到五十米,才能出水。现在城市里大面积的都是水泥地。雨水下来以后,如果是土壤就会有渗透,自然就补偿了地下水,但是都是水泥地了,硬化了,雨水落地后都流走了,不能够形成一种生态的良性循环。
二是生态环境堪忧。不仅仅是缺水、雾霾,还有污染。城市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源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环境承载力接近极限,特别是垃圾围城。北京市周围垃圾的处理,主要采取填埋方式,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空间了;还有就是燃烧,燃烧又会导致大气环境污染。
(二)重化工业比重大,调整升级的任务艰巨。京津冀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优势明显。重化工业,特别是河北,在全国是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北京、天津、河北都有在全国排在前列的一些产业。像北京,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科技服务都位居全国前列。天津特别突出的是绿色能源产业,在全国领先。河北主要是现代医药和新能源汽车。特别是高端服务,北京处在全国领先地位,技术市场交易量占全国的40%,文化创意也位居全国前列。另外,现在产业正在调整,已经开始出现向优势区域聚集的态势,市场份额有的开始发生变化了。像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开始向天津集中了,有些向河北,有些向北京,开始有优势区域集聚。特别是从空间布局来看,重化工业总体上是向滨海、沿海集聚,逐渐形成一个滨海临港重化工产业带。再一个趋势就是高新技术产业向京津唐高科技走廊集聚,形成这样一个高科技产业带。现代制造业逐渐向京保石(北京、保定、石家庄)以及冀中南邯郸集聚。
(三)总体实力还不够强,内部发展不平衡。总体上看,京津冀是我国第三大经济引擎,贡献了11%的GDP。和纽约、大伦敦、大东京一比较,我们这一地区人口有1亿,他们顶多就3000万,另外京津冀的轨道交通里程等指标比他们大,但是人均比他们少。从总量上看,京津冀GDP、消费品和固定资产投资这三个指标都比珠三角有优势,但是京津冀人均GDP又低于珠三角。因此还是要看到差距,特别是京津冀内部也非常不平衡。还有就是外向度方面,也有差距,以出口占GDP比重为例,长三角占60%,珠三角占60%多,京津冀只占15%多。
京津冀城镇化处在一个加速态势,但是发展非常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其一,京津两市城市化率超过了80%,进入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但是河北现在的城市化率只有46%。京津冀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58%,这样也就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是河北的城镇化率非常低。其二,城镇人口60%集中在北京、天津这两个超大城市,但是河北缺少具有辐射带动的大城市、区域性的副中心。其三,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了,但是差距在持续扩大。与京津两个超大城市离得近的一些城市,像承德、廊坊,它的地位、经济实力都是上升的。但是,离得远的城市,总体占比是下降的。超大城市集聚过度,已经出现城市病了,而中小城市吸纳力又不足,反过来还流失,导致地区之间差距拉大。
概括来讲,京津冀的主要问题是尚未摆脱行政区经济各求发展的旧有模式,缺乏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定位、空间布局、根本出路
(一)目标定位。不仅仅是对京津冀区域整体的定位,也包括对北京、天津、河北各自的定位。京津冀的定位,概括来讲,一要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二要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区,也就是在全国要起到一个引领作用;三要成为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区;四要成为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的示范区。北京的定位为四个中心,北京是全国的首都,要面向世界,成为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的引领;天津的定位,主要还是围绕着区域经济中心来打造,大体上是“一个基地、三个区”;河北的定位是四个基地,即:产业转型升级基地、商贸物流基地、环保和生态涵养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主要是承接产业、商贸、环保、科技转化。
(二)空间布局。即: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一核”,就是核心,北京是核心城市,要发挥核心引领带动作用;“双城”,北京和天津要形成双枢纽,要谱写好双城记。毕竟天津也是一个区域经济中心,也是中央直辖市,其经济实力和北京正好可以形成强强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要谱写好“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京津‘双城记’”,这一课还没有破题,下一步很重要的是怎么加强这二者的合作。“三轴“:京津唐是主轴、京保石、京唐秦。三轴是整个的一个核心地带,又是产业轴,也是城镇轴。“四区”,主要是从功能进行主体功能定位。四个功能分区,一是西部、北部山区,主要是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区;二是中部优化调整区;三是南部冀中南、河北的南部,像石家庄、邢台、衡水、邯郸,这属于南部制造业和农业耕作区;四是东部沿海,包括唐山、滨海新区、沧州,形成了东部滨海临港产业发展区。这样就形成了四个功能区。总体上,应该说人口和产业向东移。“多节点”,要打造几个重点开发地区,现在提出“4+N”。“4”说的是:一是天津滨海新区;二是首都二机场;三是曹妃甸工业区;四是张承生态地区。就是要打造这样一些创新示范园区。还包括中关村,中关村也是一个重点。“N”主要是要打造三四十个产业园区合作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