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考(3)

核心提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仅是解决北京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不仅仅是解决天津、河北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而是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优化生产力空间结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发展方式的需要,是重大的国家战略。

另外,还有三个行动方案,就是三个率先突破的领域,一是交通;二是产业;三是生态。此外,还有很多项目、很多工程作为具体支持。一旦推出,下一步的重点就是怎么对接、怎么落实了。

(三)根本出路。京津冀要想实现协同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协同创新。因为协同发展在实际中会遇到很多障碍,包括体制上、政策上等各方面的障碍。要想打破这个僵局,首先要创新,要突破一些瓶颈、一些壁垒、一些障碍。打破这个障碍以后,才能释放出发展的潜能,才能够开辟一种新局面。所以说,只有以协同创新来推动协同发展,才能够把这个目标落到实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创新的实质就是打破原有的秩序,当然不是无原则的打破,是要打破一些瓶颈,一些障碍,然后形成一种新组合,包括要素组合,结构组合,把过去被抑制的潜能释放出来,开辟一种新局面。所以,协同创新的本质是以实现协同发展为目的,突破发展壁垒,推动要素和结构新组合,包括交通布局、产业布局、城镇布局,这样就有可能形成区域发展新的格局。微观主要是要素组合,中观主要是各个交通、生态、公共服务、城镇布局、产业布局的新组合。宏观主要是制度、政策、体制机制,突破各种壁垒,释放潜能,实现微观和中观创新。

推进协同创新需要把握三个环节、实现四个协同。把握的“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发现潜在利益。如果通过协同创新能够发现这种潜在的利益,就有可能取得一些共识,这是首先找合作的切入点。第二个环节,弄清协同创新的障碍在哪儿,短板在哪儿,瓶颈在哪儿,壁垒在哪儿,然后找到消除这个障碍的路径。第三个环节,就是整合资源,怎么把现有资源整合起来,整合创新的资源和活动,来获得多赢的创新收益。实现四个协同:第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协同;第二,顶层设计与基层摸索的协同;第三,高端协调与地方作为的协同;第四,政府与市场的协同。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一步重点推进的方面

(一)构建一个现代化的、立体的综合交通体系。主要有这么几个问题。第一,超大城市市内的轨道交通密度不够,市郊铁路发展不足。北京市内的轨道交通在全国处于前列,但是和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第二,整体上交通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断头路非常严重。铁路、公路,都是以北京为核心,单中心、放射式格局。城市与城市之间直接的互联互通还不够,城市与城市之间缺乏直接的运输和微循环。第三,区域内的机场群、港口群之间缺乏分工合作,海港、空港之间也缺乏整合,铁路、公路、机场、港口,多种运输方式更是衔接整合的不够。在交通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断,没有连,这就极大影响了区域整体能力的释放。关于市内轨道交通不足的问题。按照国际大都市的经验,15公里以内的核心区应该以地铁为主;15到30公里近郊区以快线铁路为主;30到70公里远郊区应该以市郊铁路为主。现在,北京市内的轨道交通密度远远不够。北京现在轨道交通只占了30%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市郊铁路建设也严重滞后。

在交通方面,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创新路径。一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实现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体化服务;二是打通大动脉,完善微循环,特别要加强超大城市市内轨道交通与市郊铁路的建设,实现区域内大中小城市互联、互通,有很多线路可以不要都经过北京了,减轻北京的压力。三是构建一小时交通圈、半小时通行圈,实现区域公交一卡通、客运服务一票式、货运服务一单制;四是加强区域内国际机场群建设,共同打造国际航空枢纽,使区域内的机场群在整体上像一个分布式的大机场,然后优化区域内的航线布局,形成一个空中走廊;五是加强区域内港口群合作,共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特别是组建天津港、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等港口战略联盟,形成集装箱枢纽港、工业港、能源港、地方港这样一个分工、格局;六是呼应“一带一路”战略,打造12小时交通圈,特别是要加强国际铁路的建设,与周边国家尽可能衔接起来。

(二)共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宜居家园。主要问题在于:尚未建立起一套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没有形成共同参与、成本共担、收益共享的互动机制,特别是缺少一套市场化运作机制。因此,需要注意这么几个路径:第一,统一规划,建设区域生态体系,规定资源上线、环境底线、生态红线;第二,共建国家级生态合作示范区,特别是以张承地区为主,加上北京和天津北部山区,形成一个生态合作示范区;第三,明确城市增长边界,构建环京津冀城市群森林圈,共同建设一批环京的国家公园,形成绿屏相连,绿廊相通等这样一个生态体系、生态格局;第四,拓宽资金渠道,探讨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第五,尽快建立碳排放权、排污权的区域交易市场;第六,建立生态环境危机管理体系;第七,总体上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八,打造中心与外围共生互动的城镇体系。

(三)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京津冀地区体制方面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影响区域的协同发展;第二,缺乏差异性的政绩考核制度,不利于特殊区域、问题区域的健康发展;第三,跨省际区域协调机制不健全;第四,强政府、弱市场这样一个机制的运行也不协调。因此,在制度创新方面,一是探索建立首都财政,特别是东城、西城,完全可以做一个特殊的国家行政特区,赋予其首都财政,解除它的后顾之忧,另外,有些可以放在一起来搞首都圈财政;二是税收横向的分享制度,原来税收都是纵向分享,可以考虑一些横向分享制度等;三是建立一些共同发展基金,设立首都圈发展银行,完善区域法律制度等。机制方面,一是探索建立横向协商与纵向协调相结合的区域协调机制;二是完善一些协调的税收分享、成本分摊、生态补偿的多形式协调机制,特别是市场运作机制;三是探索多种模式,比如说创新共同体、示范区模式、市场交易模式、集成创新模式、异地升级模式等。

此外,还要建设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五、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所处地位及应该发挥的作用

(一)北京应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纵观世界城市的发展历程,一般来讲,核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都起着核心引领、带动作用。核心城市由于集聚过度就会出现城市病,在产业和人口向外扩散过程中,往往给区域带来一个推动,促进了整个区域的产业整合、优化布局。而这一过程同时也是核心城市实现蝶变的一个过程,实现产业升级,经济转型。

现在,对于北京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功能疏解中实现自己的产业升级,使得整个城市实现一个跃升。这一过程中,要达到五个目的、处理好三个关系。要达到的“五个目的”:第一,有利于疏解压力,腾出发展空间,更好地发挥北京核心功能;第二,有利于产业升级,实现产业升级和模式转型,真正形成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新模式;第三,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增长动力;第四,有利于区域合作,带动周边,缩小中心与周边的差距;第五,有利于实现北京科技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的提升。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一要处理好失与得的关系;二要处理好产业转与升的关系;三要处理好输与带的关系,不仅仅是输出一些产业,更多的是要达到带动目的。

(二)主要从四个方面考虑实现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核心引领带动作用。第一,在瘦身中强体。关键要做好功能疏解这个课题。现在功能疏解已经基本上有些思路了,要按照几个一批:一批制造业、一批城区批发市场、一批教育功能、一批医疗卫生功能、一批行政事业单位。现在也需要尽快拿出疏解名单。有一部分行政功能是要疏解的;还有一部分公共服务部门,包括教育、医疗、文化、影视、娱乐、体育也是需要进一步疏解的。那么,要疏解到哪儿去?现在看来,主要是这样两块。有一部分,可能是要在北京市周边,特别是一些新城,正好在疏解的同时加快新城建设,就是使北京市行政区域内部的非中心城区借这个机会加快发展;还有一部分要往外,在京津冀这样一个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疏解,有些产业可能要往滨海走,有一些可能要往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这些地方去,还有一些公共服务,估计也是在周边。另外,特别需要一些配套政策,哪些应该鼓励,哪些应该限制,怎么促进,特别是对那些已经输出的,怎么能让它留在那儿,真正留住。哪些要配套,仅仅人出去了,如果公共服务不出去,也很难在那儿留住。这里面还涉及到很多具体的政策。

第二,在合作中增能。北京一定要加强与周边的合作,特别是与天津的合作,加强金融合作、交通合作、贸易合作、科技合作等,拓展北京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增长点。特别是金融合作这块,还有贸易、物流方面的合作。

第三,在输出中带动。特别是当产业出去的时候,更多的是要带动周边,在当地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

第四,在整合中引领。最近,中关村已经开始走出去了,已经和天津的宝坻、河北的秦皇岛建了一些科技园。就是利用北京中关村的品牌优势、资本优势、科技优势、市场优势等,以及利用当地的土地、人才等各方面的资源,吸引全国甚至国外一些科技企业来聚集,这本身就起到了集成、整合的作用。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刘斌)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