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师德考核评价的专业性(2)

如何保障师德考核评价的专业性(2)

师德考核能不能完全客观化

有的高校否认师德中的主观和柔性成分,认为师德规范是可以完全客观化和量化(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为师德而师德,为客观而客观,只是徒增师德考核评价中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而已。

某高校为了创造师德乌托邦业绩,实现师德提升的大飞跃,以为大幅度增加师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和客观统一的考核指标,进行频繁地检查、评比和考核,就能实现师德考核的客观化和科学化。在考核过程中,要求教师填写诸多例如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表格、日志、总结和表态材料,考核的量化指标细致入微,数目繁多,教师们不得为此疲于奔命,穷于应付,做着大量与教书育人毫无关系的表面工作。这样只是实现了虚假的师德繁荣,实际上则降低了广大教师真正的道德努力,甚至演化成为闹剧和笑剧。

师德与名利可否统一

使道德高尚的教师名利双收,固然是理想的期许,但也有其消极作用。

师德的确包含着道德与名利相统一的一面,即教师个人的奉献和牺牲,可以得到经济和道义上的回报,而师德考核可以使两者的关系更加透明、公平和正当。但是师德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也有精神性和超越性的一面,若师德的考核制度设计,不是凸显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和使学生发展的超越性精神目标,而是着意和止步于使广大教师个体狂奔经济利益的获取和职称晋升而去,这就可能使师德考核与学生发展受益的最根本承诺形成冲突。师德要求教师不拒绝正当合理的名利(如学生学有所成,学生对教师的感恩),但这也意味着对游走在灰色地带,阻碍学生发展的名利要断然拒绝。把名利与师德捆绑的负面效果在于,使广大教师的努力止步于外在量化规范限定和名利的获取上,甚至形成竞争的恶性循环,异化成为平庸之恶,限制了教师对师德规范以及名利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的审视反思。

不让师德考核形式化

事实上,当前一些师德失范的现象与高校的管理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师德问题的根源,可能并不是考核制度本身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而是其他相关制度的设计和运作往往成为消解师德的力量。因此,从更广泛的意义而言,有关高校教育管理的所有制度设计,或多或少地和师德考核存在着相关联系,师德考核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否得到切实贯彻执行,不仅仅是与师德具体制度相关,而且与高校整体的制度伦理和日常治理方式有着极大的相关性。

比如,有的高校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关爱学生,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所谓的效率,上课的班级越来越大,课时数越来越多,很多教师抱怨,不是我不想关心学生,实在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再比如,在很多高校,将具体业务和师德教育割裂开来,业务的提升是行政部门的事情,师德的提升是党政部门的事情。但是,师德若离开了具体业务,变成了悬在空中的高尚佩饰,业务离开了具体的师德,很有可能把教育活动拖入万劫难复的境地。如果这些制度不加以改革,师德考核会流于形式,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