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我们的文化,要避免“近视症”和“散光症”(2)

正确认识我们的文化,要避免“近视症”和“散光症”(2)

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不断变化,保持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不变精神

清醒的主体自信意识,决不是目光短浅的孤芳自赏、自我安慰,也不是顾盼自雄式的妄自尊大、装腔作势。放在当代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一定源于对过去与其他民族通过相互交往、相互促进才能赢得共同繁荣历史的记忆,也源于寻求继续共同繁荣的善意和智慧。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特色。

中国人在生活实践中早就体会到,必须依靠“通变”来追求善治、平安和幸福。当然变中有不变,变也是为了保持主体的地位及其根本目标的不变。因此古人总结出两条最重要的原理和原则: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二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主阳主刚,“地”主阴主柔(容)。两条结合起来,就是主张要依天地之道,始终把“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作为根本的目标和尺度,用以实施一切变与不变,做到刚柔并济,阴阳和谐,兴旺发达。

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确是在不断变化中,保持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不变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的精神纲领,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生长壮大的文化基因、遗传密码。它使中华民族具有了宽广、从容、务实而机敏的胸襟气质,也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无数在变中求不变的经验、技巧和具体成果,可以说无所不包、应有尽有。它们都是变化演进过程中的具体收获,因此有一定历史阶段性的特征,并非终极不变的样式。唯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精神本身,才是中华民族特有且不可替代的文化“真身”。失去了这个“真身”,中华民族就不再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无限生机和丰富多彩也将不再。因此,我们无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振兴中华文化,在探索开发它的资源时,都不应舍本逐末,只求形式的繁荣而忽视了实质的生机。不能“神龙见首不见尾”,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能“只要果实而伤害果树”。

说到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问题,无论如何都不应简单化、教条化地“开列详细清单”。谁都不应该抱着坐享其成的态度,想要不费力地从传统中寻找现成答案。即便要开清单,也只能是一条:实事求是,继续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理由是,我们自己就是中国人,骨子里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实质是今天的我们自我认识、自我超越的过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人来说,应该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顺时而变”的。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和别人,从实际出发去面对问题和挑战,当我们运用勇气和智慧去解决问题时能够解决得好,就一定是弘扬了优秀的传统。不但如此,还可以说,只要是我们做得对、做得好的,就一定体现或创造着走向未来的先进文化。

总之,真正的自信,不是自我封闭、坐井观天式的自大,也不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式的狂妄,更不是色厉内荏、装腔作势地一味叫嚣,而是那种自我清醒,直面现实,不回避风险,在任何挑战面前都客观冷静、从容镇定的气度,以及勇于改革,务实以求真,坚定前行的行动。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参考文献】

①李德顺、孙伟平、孙美堂:《人的家园》(第三版),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