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维方式变革(3)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维方式变革(3)

智慧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发展智慧农业,是中央有关政策的要求,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现实需求,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高位拉动。党的十八大做出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在这四化中,农业现代化是短板,而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对农业信息化和智慧农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国各地构建智慧城市都把智慧农业作为重要的建设内容和板块。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智慧农业是“互联网+农业”的重要抓手,“互联网+”必将推动智慧农业快速发展。

现实驱动。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市场和生态多重瓶颈,迫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资源要素和生产过程进行精细化、智能化控制,对农业行业发展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管理,以减少对资源环境的依赖,突破资源、市场和生态环境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多重约束,从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生产方式的转变。

技术推动。近年来,世界各国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我国信息技术创新和研发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使得农业信息化从单项技术应用转向综合技术集成、组装和配套应用成为可能。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条件,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的挑战。以农业物联网为例,我国农业物联网处于起步阶段,在技术、应用、产业和机制方面还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瓶颈。

首先是关键技术和装备匮乏。目前农业物联网应用多在环境信息感知和数据传输环节,终端的信息处理和智能控制应用环节较少,尚未形成农业物联网“感知—传输—处理—控制”的应用“闭环”。特别是低成本、高信度的环境信息传感器和生命信息感知技术产品,适合农村不同地理环境的高通量、低资费的信息通讯技术,支持闭环控制应用的终端技术难题亟待解决。

其次是应用效果和效益不佳。农业物联网具有明显的“人—机—物”一体化特征,应用目标是智能化的按需控制和智慧化的精细管理,这需要农业知识模型特别是各种农业动植物环境阈值模型的支撑。目前农业物联网数据资源的细分和数据挖掘尚未有效开展,大田、设施、畜禽、水产等领域的环境与生命体之间的知识模型和实用控制阈值库没有建立,计算机分析控制缺乏参照,控制的可靠性低,农业物联网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发挥,应用效益和效果大打折扣。

再次是产业发展滞后。由于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多样且都规模较小,大型IT公司参与积极性不高,尤其是缺乏大型的传感器制造商和运营商。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推广应用多是由高校和科研单位承担,农业物联网专用传感、控制设备量产能力不强,价格高、稳定性差、运行维护不及时等问题较突出,已经成为农业物联网发展的主要瓶颈。

最后是可持续运行机制尚未建立。我国农业物联网处于起步阶段,应用技术不成体系,推广应用尚未规模化,运行机制不可持续,在很多地方农业物联网应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摆样子、走过场的情况,真正进入生产经营主体管理决策环节的应用还不多。迫切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和科学引导,建立并完善农业物联网快速发展的政策环境,鼓励消费需求和民营资本进入,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