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城乡关系探索

中国共产党百年城乡关系探索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乡村和城市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承载着人类的繁衍生息。自城市产生以来,人群就分成“城里人”和“乡里人”“市民”和“农民”,从而产生了城乡差别和城乡对立的矛盾关系,并且成为人类社会不同时代必须面对的基本矛盾之一。可以说,城乡关系发展的矛盾变化,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马克思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深刻揭示了城乡矛盾发展关系的变化规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后就高度重视城乡矛盾关系的变化,并根据不同时期自身的纲领和要实现的发展目标,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探索破解城乡矛盾关系的道路,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融入到探索、调适和破解城乡矛盾关系中,为激发城乡发展活力,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提供坚实的物质和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围绕以“三农”问题为中心的城乡关系矛盾解决,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可学习、可复制的经验,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治国理政的最重要的宝贵精神财富。

城市和乡村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中国传统的城乡关系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后产生了异化,“经济上城市和乡村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那里资产阶级统治的城市残酷地掠夺乡村),在中国的国民党统治区域里面(那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买办大资产阶级所统治的城市极野蛮地掠夺乡村)”,城乡关系成为极其对抗的矛盾,自给自足的乡村小农经济在外生力量的驱动下,成为城市发展的附庸。这种异化了的城乡关系,只有在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通过艰难的探索和不断的拨乱反正,才逐步走上正确发展轨道。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和发展目标,遵循城乡关系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科学处理城乡关系,使城乡关系发展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城乡关系探索史。

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城乡关系探索的成就和经验,对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良性互动,消除城乡差别,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共产党百年城乡关系探索的演进历程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现实国情,开始了城乡关系处理的百年艰难探索,经历了城乡割裂对立、城乡分立分治、城乡改革调整、城乡协调互动、城乡融合一体五个阶段,同时根据每个阶段、不同时期的发展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制定相应的城乡发展战略,分别采取农村包围城市、农村支撑城市、要素双向流动、城市反哺农村、城乡均衡发展的政策和策略,探索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发展的中国化道路。

城乡割裂对立阶段(1921—1949年),农村包围城市,谋求救国之道。深受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压榨的旧中国,乡村衰落破败,城乡关系处于割裂和对立状态,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农村人口处在赤贫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重视农民在革命中作用、正确处理城乡关系的重要性,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提出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没有照搬“中心城市暴动”理论,而是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视为革命胜利的关键,以农村为中心,立足农村根据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在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土地法令,通过土地革命发动农民,团结最广大的农民,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热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反动势力盘踞的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结束城乡关系割裂对立局面,找到了救国救民的道路。

城乡分立分治阶段(1949—1978年),农村支撑城市,实现工业化城镇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的工作重心随着任务目标的变化也随之发生变化。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工作重点在乡村,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新中国成立以后这样一种工作方式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开始“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构想,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尽管毛泽东同志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绝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但随着国际环境变化,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确保国家安全成为当务之急,中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实行严格的人口流动限制、农产品统购统销和人民公社等制度体系,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城乡分治局面。在经济上,通过对农村粮食的统购统销和农产品价格管制,形成了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农村和农民通过显性的农业税和隐性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向工业和城市贡献了大量资金,保证了城市的稳定和发展,严格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城乡间的人口流动,医疗、养老、退休等福利保障只为城镇居民提供,农民只能从集体得到少量福利,城乡差距明显,农村贫困人口增加,温饱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农业支持工业的结果,使中国总体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城市化有了一定的发展,国家安全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下经受住了考验。

城乡改革调整阶段(1978—2002年),城市优先发展,二元结构失衡。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按照“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革思路,变革生产关系,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制度改革开始,废除人民公社体制与统购统销制度。中央连续发布关于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促进了农村发展,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村生产力得到释放,土地产出大幅增加,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催生了乡镇企业发展,农业总产值迅速提高。接着改革向城市拓展,价格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流通体制改革、用工体制改革、住房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等陆续实施,城乡要素加速自由流动,资源大幅度向城市倾斜,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民工投入城市建设,为城市发展创造了巨大人口红利,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被城市用来开发房地产,使城市获得农用地转用的土地增值红利,城市迅速繁荣,农民继续以农业税的形式对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大量的资金要素从农村单向流入城市,城乡要素配置不均,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固化,城乡失衡严重。

城乡协调互动阶段(2002—2012年),城乡互动发展,城市反哺农村。党的十六大针对二元结构失衡、城乡差距扩大的现实,提出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中国共产党城乡关系探索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阶段。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从2002年开始在全国农村推行税费改革,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延续1000多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国家还出台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四项补贴”政策,补贴的范围和规模持续增加,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城务工落户;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改进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提升农民福利水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重要步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农村农民,农村义务教育被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给乡村输血”转变为“给乡村造血”,促进了城乡要素流通,既加快了城镇化的发展步伐,又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城乡关系进入协调互动发展阶段。

城乡融合一体阶段(2012年至今),城乡均衡发展,共建共享共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高度重视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13年党中央召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次将“城乡融合发展”写入党的文献,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发布,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城乡融合一体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加快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得以确立,赋予了农民更多财产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转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城乡人口和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城乡二元体制的关键性制度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突破63.89%。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