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匜”话礼严修身

以“匜”话礼严修身

匜,我国先秦礼器之一,最早出现于西周。前有流,后有鋬,形似瓢,椭长。《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记载:“奉匜沃盥”,意思是用匜浇水洗手洗脸。在我国古代,奉匜沃盥是祭祀典礼之前的重要礼仪。在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项目启动仪式上,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与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两人共同端起匜向荷花池浇水,为志愿者标识的盛开倾注碧波微澜的清水。在当时,奥运“匜”的形象代表着中华传统礼仪,倏忽间镌入了人们的心扉。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荀子·修身》中讲:“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讲述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孔融让梨”故事,教导人们要自小懂得谦让的礼仪;家喻户晓的“程门立雪”,是尊师重教礼仪的典故,教导人们要潜心求学、诚恳求教;三国时流传下来的佳话“三顾茅庐”,刘备三次诚邀诸葛亮出山,教导当今为官者要知“敬贤”之礼;而《周易》中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则是古代以礼乐之道教育民众的描绘,礼乐教育化通行天下,让人们在喜闻乐见的礼乐文化中修身养性,彰显道德之美。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向来,礼只是一种形式,德和仁才是礼的实质和具体内涵。倘若一个人只有表面的礼节、礼数,而没有仁爱之心,非仁者,又如何推行礼呢?孔子的这句名言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当今的为官之道。不少人有来有往、礼数尽致,堪为文质彬彬的“正人君子”,可惜只是表面演绎。比如他们对领导一概毕恭毕敬,心里却恃才傲物地将身边同事划分若干等,总有一部分老实人,或者新人因不受尊重而感到些许自卑。有时,笔者还会看到一些年纪大些的同事因为颜值太低、学历低、职位低或者其他不明因素而受到“年轻有为”的同事的轻视。这都是不仁的表现,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一旦感染上这样的思想痼疾,人际交往之礼仪等愈是娴熟,就愈是讨群众之厌恶,遭群众之唾弃。

礼以修身,礼是修身的手段。“匜”,不仅浓缩着中华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传统,也是严以修身的镜鉴。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讲:“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上班聊天、下班玩牌,表面是散漫和宽以对己的行为,实质上是理想信念不足、精神“钙”流失、共产主义理想动摇的体现。一些老实人直言不讳,太正直、太爱学习、太较真儿,起初可能给别人感觉他们在礼仪上讲究得偏少一点,但他们有爱心,有抱负,位卑未敢忘国忧,日久天长,内心世界道德境界的高尚早已弥补外在的不足。相反,那些表面看上去讲究礼仪、推崇礼仪,应酬过多的党员领导,实际上生活奢靡、精神垃圾腐朽,甚至道德虚无,是注定助长“四风”问题,经受不住诱惑和考验的。一言以蔽之,领导干部贵在懂得“礼以修身”、修身为本的道理。

一个有礼节的人可能是老实人,也可能是“双面人”,可能是清官,也可能是贪官。人的心要跟得上礼的步伐,才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对组织忠诚,对人民不存私心;心若滞后于礼,人就变得虚伪,“假大空”,导致形式主义泛滥而远离人民。“三严三实”在关键时刻更有力量。有位专家在总结干部腐败案件后,精辟地讲了这样一句话:“很多贪污腐败的领导干部都有一个苦难的童年,奋斗的青年,上升的中年,最后都有一个悲惨的晚年。”无疑,这警示着每一位党员要将严以修身作为终身必修课,一生都做表里如一的老实人,不以小节为由做生活里的“平庸之人”。

每当看到博物馆里的文物之“匜”,笔者总会停下脚步,思绪良多,想象智慧的古人用“前有流,后有鋬”的瓢形器物浇水洗手洗脸的情景。泱泱大国,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这一只青铜“匜”,不正是古今文明结合的瑰宝吗?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