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国特大城市多中心战略的政策建议
收入、就业机会以及基础教育、医疗设施等方面的差距会使我国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人口继续增加,继续集聚。但为了缓解城市病,需要未雨绸缪,及早应对。
不能简单控制人口流入,也不能简单地放开户籍。人口流动的相对均衡应基于相对合理的市场机制。今天特大城市人口流入和中小城市留不住人,部分原因是历史上市场机制的扭曲所造成的。比如,北京、上海以及省会城市拥有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基础教育设施、医疗保健设施、高等教育资源以及科技文化资源,就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北京生活用水价格大大低于应有成本也是管制的结果。如果简单地只放开户籍,其他非市场机制没有理顺,这种非对称式操作,会带来新的扭曲和问题,即可能造成特大城市人口压力过大而小城市人口集聚不足。因此,公共设施质量均等化,完善市场机制,逐渐使价格信号合理化,使人口来去都基于个体理性选择,这应该是最终追求的结果。中心城交通管制也应该尽快按照经济补偿原则,逐渐强化交通需求管理,使成本内部化,这是未来的必然选择。
多中心结构的强化是应对未来人口增长可选择的空间策略方案。我们常常说大城市人太多,其实主要是中心城区人口拥挤,如果能够做到人口和就业的合理布局,就会大大减轻这一压力。对于市区内部的空间优化,应避免人口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以促进多中心有机疏散为重点。针对市域范围的空间结构优化,则应根据城市不同规模制定不同的政策,较小规模的城市应重点引导市域人口向市区集中;对于规模较大的城市,则要考虑多中心疏解。
多中心结构形成的重中之重是壮大副中心城市,关键是做到副中心职住均衡和多功能融合。我们对上海中心城和重点新城的问卷调查显示,被问者不愿意到新城去的主要原因包括:新城与中心城区交通联系不便,就业岗位不足或职位薪水偏低,缺乏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和商业设施,等等⑰。为此,政府应做到:(1)在副中心提供高水准的中小学和医院,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2)完善副中心与主中心及其他副中心之间的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做到全市时空一体化;(3)向选定的副中心政策聚焦,政府负责的产业、高校园区、住宅基地、大项目、大工程等向新城倾斜集中,产生聚合效应,并进一步产生对企业和个人的吸引力;(4)与中心城区的增长控制联动发展。未来理想的特大城市空间应该是网络格局,形态上多中心,功能上一体化,主副中心功能等级接近,劳动生产率一致(因而收入或者说吸引力几乎是一样的),区别可能只在于一个是综合功能中心,一个是专业功能中心。形象地说,以前把中心城叫做母城,卫星城跟中心城是母子关系,功能等级悬殊;而多中心结构下,中心城区与副中心城市之间是兄弟关系。
多中心格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会一蹴而就,对其任务的艰巨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城市发展是经济规律和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多中心战略的成功不仅需要搞清楚城市发展规律,并尊重市场规律这一基础,还要发挥规划和政策的积极引导作用,需要周密的政策设计和有力地贯彻实施。无独有偶,建国前的大上海都市计划和建国后北京的梁陈方案都是以多中心为基本思想的,尽管限于当时发展规模,多中心尺度跟今天有所不同。几十年后我们又回到多中心战略上来,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深思。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41471139、2014BCK003、11JJDZH004)
注释
1季苏平:《144个地级市中133个要造新城,新城野蛮生长多为“钱”》,中国广播网,http://china.cnr.cn/yaowen/201308/t20130828_513433197.shtml,2013年8月28日。
2肖松鹤:《中国城市行政中心迁移情况报告》,大公香港发展研究院,http://www.21ccom.net/articles/china/ggzl/20150702126356.html,2015年7月2日。
3Garreau J., Edge city: Life on the new frontier, New York: Doubleday, 1991.
4[美]爱德华·索亚:《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5张莉:《尔湾:解读美国后大都市时代城市发展》,《国际城市规划》,2012年第3期,第80~84页。
6[英]彼得·霍尔、凯西·佩恩著:《多中心大都市——来自欧洲巨型城市区域的经验》,罗震东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
7孙斌栋、魏旭红、王婷:《洛杉矶学派及其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地理科学》,2015年第4期,第402~409页。
8[美]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梁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9Fujita M, Ogawa H., "Multiple equilibria and structural transition of nonmonocentric urban configurations",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1982(2), pp.161-196.
10Lee B, Gordon P.,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S metropolitan area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46th Annual Meetings of the Western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at Newport Beach, CA. 2007.
11Meijers E J, Burger M J., "Spatial structure and productivity in US metropolitan area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10(6), pp.1383-1402.
12孙斌栋、张婷麟:《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基于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市区尺度的实证研究》,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转型与重构”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2013年。
13孙斌栋、李琬:《城市规模分布的经济绩效——基于中国市域数据的实证研究》,《地理科学》,待发表。
14孙斌栋、潘鑫:《城市空间结构对交通出行影响研究的进展——单中心与多中心的论争》,《城市问题》,2008年第1期,第35~37页。
15孙斌栋、涂婷、石巍等:《特大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交通绩效检验——上海案例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第2期,第63~69页。
16Bindong Sun, Zhou He, Tinglin Zhang, et. al. "Urban Commuting Duration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Empirical Study of China's C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ransporation, forthcoming.
17王颖、孙斌栋、乔森等:《中国特大城市的多中心空间战略——以上海市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第2期,第17~23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