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葆:用文学的光芒照亮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2)

刘奇葆:用文学的光芒照亮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2)

二、反映时代进程、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代文学的重要使命

茅盾文学奖已经走过30多年的历程,九届共评出40多部优秀长篇小说,其中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就是高扬现实主义精神。像改革题材的《冬天里的春天》《沉重的翅膀》,农村题材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平凡的世界》,民族题材的《穆斯林的葬礼》《额尔古纳河右岸》,军事题材的《历史的天空》《英雄时代》,至今仍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岁月的灰尘从未掩饰这些作品的光芒。这些作家作品,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关注社会生活、记录时代风云,充分彰显了现实主义精神的力量。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3亿中国人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亘古未有的大事件。如果忽略了这一点,文学不仅会错过成就辉煌的最佳机会,也会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现在的中国,发展步伐之快前所未有,变化之大难以想象,每天都有说不尽的故事,国家的故事、社会的故事、个人的故事,震撼人心、跌宕曲折、精彩纷呈,这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一些作家和评论家反映,现在文学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精品力作不多,反映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历史进程的传世之作更少。我们应当有这样的历史担当,自觉站在时代的高处,观照当下的火热实践,展现人们寻梦的理想,讴歌人们追梦的奋斗,弘扬社会主流价值,把当代中国的精彩故事讲出来、讲精彩,把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写出来、传下去。

中国故事,折射着国家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发展变化,更浓缩着中国人的独特经历和情感。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讲好中国人的故事,塑造传之久远的典型形象。鲁迅先生刻画的阿Q、老舍先生塑造的骆驼祥子、赵树理先生笔下的小二黑、柳青先生提炼的梁生宝,这些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令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涌现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点的新人,改革先锋、科技奇才、商业强人,还有各行各业追梦圆梦的普通劳动者,他们是这个时代最生动的标志性符号。如何表现好、塑造好时代新人,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文学课题。我们应当下功夫去了解、去提炼,塑造更多生动鲜明、饱满立体的时代新人形象。英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在文学里应当得到正确的、突出的表现。时下,有一股调侃、诋毁英雄的歪风,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在文学创作中,应该对英雄心怀崇敬,用最好的文字讲好英雄的故事,把英雄的形象立起来,成为中国故事里最闪亮的主人公。上个世纪30年代,范文澜先生创作了《大丈夫:范文澜说英雄》,唤起了全社会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我们要像范文澜先生那样,让那些英雄人物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大丈夫,让他们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

三、文学创作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当看到,人民是历史大舞台的真正主角,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只要文学存在,人民与文学、生活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就永不过时。去年以来,文艺界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广大作家艺术家积极参与、热情投入,在深入生活、了解生活中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丰富了创作的灵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只有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自觉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才能写出大作、力作、传世之作。我们要真正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把双脚踩在大地上,深耕生活沃土,提炼生活真味,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使文学创作更有底气、更接地气、更有生活温度。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还有一个如何看待和把握生活的问题。真正的文学,应该向上、向善,充满着活得更好、更光明、更美丽的力量,即使是悲剧创作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文学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与时代前进的脚步合拍、与人心向背合拍,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