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中的民族精神
回顾抗战时,总有一些文艺作品让我们心潮澎湃。
比如,现在的国歌,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之初,就是为了鼓舞与鞭策所有中华儿女;《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是著名作曲家麦新为歌颂国民革命军第29军“大刀队”的英勇杀敌所作——据说日本人非常迷信,认为人死后只有尸首齐全才能魂归故里,而“大刀队”偏要把敌人的头砍下来。1933年,第29军“大刀队”在喜峰口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首次让日军尝到了大刀的厉害。此后,据说每当中国军队向日寇发起进攻、把大刀从身后拔出来的时候,都要唱着这首歌奋勇杀敌。
今年9月3日的盛大阅兵开始之时,从《抗大校歌》到《黄河大合唱》,每一首音乐响起,都能让人民想起激越的民族感情。事实上,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包括小说、戏剧、电影、音乐,在抗日战争期间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表现了中华民族不惧外侵、争取民族独立的优秀品质与精神,尤其是音乐,因为歌曲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任何情况下都能大声歌唱。
作为一名抗日战争的亲历者,剧作家胡可回顾说:“抗战时期文艺工作者的那种坚强意志和对艺术的完美追求,一直令我怀念。今天,这种精神仍值得借鉴,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应从民族的苦难和辉煌中汲取力量,从历史的艰辛奋斗中吸收养分,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
以文艺回顾历史、反思战争,也是国际的通行做法。无论是鸿篇巨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还是好莱坞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都在极力还原战争真实场景的基础上的,通过这种真实的残酷,描写战争中个人的挣扎、反抗与无力,点出反法西斯人的坚强信念和刚毅形象以及战争的残酷、法西斯的残暴,并引人进一步深思战争。
近年来,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也同样良莠不齐。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创新、创作出艺术和思想兼顾的作品?
对这个问题,导演高希希表示,当下抗战题材影视创作在价值观引导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影视作品应更多注入人文关怀,加大对战争的反思,从深层次去揭露战争的残暴本质,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唤起更多观众对国家与和平的热爱,为国家和平进程而奋斗。”他说。
作曲家孟卫东则称,今天文艺工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在“高原”上徘徊,还要勇攀文艺“高峰”。特别是在文艺界隆重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要从历史进程中汲取营养,在精神传承中获得力量,以生动的艺术创作,将伟大的抗战精神转化为鼓励万千民众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来。
“抗日战争是一场改变中国国家命运的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鸦片战争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的百年间,几乎所有列强都参与过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反抗,但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失败而告终。抗日战争以前所未有的气势,激发出全国人民的伟大民族觉醒和空前民族团结,鼓舞中国人民走出历史低谷,重新找回民族的自尊自信。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开始崩溃,中国重新确立了世界大国地位。”《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这样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