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新时期农村发展的中国难题(2)

破解新时期农村发展的中国难题(2)

二、新时期农村发展的难题

中国农村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一些制度设置为农村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农村正在进入全面转型时期,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与此同时,全球化对中国农村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影响甚至全方位冲击,农村进一步发展的难题成为新时期的重大课题。

1.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与企业“用工荒”现象并存。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很大,农村资源的容纳有限,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很大。近几年外出打工的人每年都达1.5亿左右,这还不包括农村的隐性剩余劳动力。这么庞大的数目,几乎相当于我国现有的城市产业工人数量。因此,迫切需要加快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然而,最近几年全国各地却相继出现了“用工荒”这样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反向运动: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工人,暴露了中国现行的发展模式急需调整,更暴露了城乡二元的制度体系已经走到了尽头。所以,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实现国民经济转型的钥匙。

2.小农经营与大市场矛盾日趋严峻。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一方面,全球化背景下农业竞争面对的是国内外大市场,在市场体系中,整个现代工商业社会就像一台机器,具有高度社会化的组织形式。组织化程度越高就越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越能占有定价权。另一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但也形成了小农经营的惯性。特别是农民大多处于原子化和无组织的状态,更是强化了小农经营模式,导致农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提升缓慢,农业市场竞争能力低下。农业是效益最低的弱势产业,除了不可知的自然灾害以外,还要面对强势市场的竞争。而农业生产是一家一户的经营形式,农民无疑是以血肉之躯与整个现代工商业社会的机器去进行极不对称的竞争。这个问题不解决,农民就永远被其他市场主体控制,农产品价格再高,利益也不会流入农民的手中。如果始终让农民成为市场体系中的弱势群体,“谁来种田”“谁来养猪”将会不断成为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严峻问题。

3.人均耕地严重不足与耕地抛荒逐年加剧。中国的人均耕地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值,如在2011年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人均可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值的40%,而且正在不断下降。中央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红线政策,要求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而由于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农产品价格极不稳定、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等因素造成农业的比较效益不断下降,加上农民新生代厌农恶农,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多,耕地抛荒却在逐年加剧。当前农村,特别是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农村,大面积全年抛荒的耕地随处可见,原来很多种双季稻的已经看不到了,单季稻已是常态。一方面是中国农业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耕地日益成为越来越稀缺的宝贵资源;而一方面是耕地抛荒在逐年加剧,不仅造成土地资源浪费,更直接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

4.农村资金不断流出与资金严重短缺相呼应。随着国内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争夺资源要素的竞争日趋激烈。农业地区大多基础设施薄弱,工商业发展落后,迫切需要持续加大资金要素投入。而农业大县大多是财政弱县,可用财力少,且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资金严重短缺,对农村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农村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是弱势产业,一方面,造成资金很难愿意进入农村,另一方面,农村的资金不断外流,进入城市、工业等高回报的非农产业。这样就造成了农村资金不断流出与资金严重短缺的恶性循环,加速了农村发展资金的贫血,也加剧了城乡资源要素配置的失衡。

5.西方强化农业国家战略与中国“唯工业化论、城镇化论”的狂热。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粮价暴涨所形成的粮食危机不时引发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危机,农业发展客观上成为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核心国际竞争力。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制订了明确的国家农业发展战略,不仅是国家经济战略的组成部分,更是国家安全战略的组成部分;不仅制订了各个方面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更制订了强有力的财政补贴体系。同时,全球农业跨国公司“四大粮商”强化全球粮源、物流、贸易、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布局,不仅已经控制全球80%的粮食贸易,而且控制了全球70%的油籽贸易。自从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农业不断地受到来自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最近10年来,尽管中国农业发展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实现连续八年增产,但农产品国际进口数量却越来越大。其中2011年农产品进口就超过了中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大豆进口量占全球大豆出口总量的57%。什么原因呢?笔者在乡村调研时,基层干部形象地概括为:“中央是口号农业,地方是口喊农业,农民是口粮农业。” 因为无论是地方干部还是农民,兴奋点都不在农业上而在工业和城镇上。经济发达的地方,工业化、城镇化不仅放大效应明显,更容易看得到实际效益,而且本来就是自身的优势,绝不会自废武功弃长扬短。产粮大县大多是经济穷县,而粮食安全的国家责任是被强加的,因为靠生产粮食和粮食补贴是不可能脱贫致富的,只有狂热地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发展城镇才能脱贫致富,才能实现管辖地方的长治久安。所以,尽管中央连续下达了9个“一号文件”明确“三农”工作为“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但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唯工业化论、城镇化论”的主导思想,缺乏应有的战略思考。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