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新开放的“时”和“势”

对外新开放的“时”和“势”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要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在美国访问期间承诺“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做法,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指南,吹响了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新号角。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涉及我国对外开放体制和政策的一项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实乃因时因势而生。

这种时和势正是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自1978年始30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从外部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造成了巨大震荡,国际经贸格局和规则体系正经历新一轮重构。国际贸易体制和规则加速变革,区域贸易安排对多边贸易体制形成重大冲击,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等新的贸易协定正在孕育新的贸易规则;国际产业分工深度调整,发达国家加紧推进中高端制造业的回归;全球贸易竞争日趋激烈,我国面临来自各类国家的全维竞争,旧的竞争优势逐渐式微,新的竞争优势还在孕育成长。从内部看,经过30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我国对外开放的基础和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简言之,世界经贸格局和体制在调整,世界对中国的要求在变化,中国在全球贸易投资中的地位在上升,中国开放的旧优势在削弱,中国亟待推动新的变革,以适应以上变化。

纵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政策,我们认为新体制主要有四个特征:互利、主动、平衡、安全。

互利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本价值取向。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国际贸易之所以能展开,正是因为各国基于绝对比较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进行的国际分工和交换给各参与国均带来了利益。30多年来,中国对外开放让中国享受了全球化的红利,也让世界享受了中国发展的红利,未来仍将如此。中国对外开放将在谋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中国将通过扩大进口、扩大投资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主动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积极主动是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差别于以往的最大特征,积极主动既表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态度,也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能力。积极主动强调主动布局,主动作为。2013年以来,我们主动布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设立丝路基金、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以自由贸易区战略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我们主动作为,深度参与新的国际经贸谈判和规则制定,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全球经贸体制中打下了中国烙印。

平衡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本要求。30多年的对外开放留下了很多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亟需在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解决,为此,我们将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对外投资平衡发展;坚持沿海开放和内陆沿边开放并重,推动区域开放平衡发展;坚持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推动产业开放平衡发展。

安全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本底线。对外开放在给一国发展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增加新的风险,历史上有很多国家就是因为不恰当的对外开放引发经济金融危机,结果中断了国家发展。这是我国在对外开放中必须避免的。因此,对外开放一定要有安全意识,要有底线思维,要坚持维护我国核心利益,建立系统完备、科学高效的开放型经济安全保障体系,健全体制机制,有效管控风险,切实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离不开改革。要牢牢抓住体制改革这个核心,推动投资和贸易体制改革,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建立促进走出去战略的新体制,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新机制,坚决破除一切阻碍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制度安排,推动我国对外开放迈向新的台阶。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