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走低,中国农民怎么办?

粮价走低,中国农民怎么办?

粮食丰收,粮价大跌,农民收入直线下降。今年入秋以来,粮食主产区的玉米、小麦价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玉米价格下跌明显,农户价格平均下跌20%以上,最高跌幅相比去年达30%,而小麦在国庆前也经历了一轮断崖式下跌。目前,水稻收购价总体稳定,但部分地区较往年也有小的跌幅。

谷贱伤农——这是我们谈“农业稳、天下安”的基本逻辑。作为一个十三亿的人口大国,“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因此,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数年锁定三农主题。我们常说的三农问题,实质就是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系统议题。这其间,“农民增收”是关键的关键。农民靠什么增收?在财产性收入尚且比较遥远的时候,农产品价格、尤其是粮食价格,是决定性因素。

这是一个纠结的矛盾:一方面,入世保底协议中“黄箱补贴”不超过8.5%,但国际粮食价格持续走低,补贴后倒挂的价格越来越接近天花板;另一方面,产业化程度不高,如果单纯依赖人工,躺在地板上的农业成本压力与日攀升。此外,“让市场做决定”迟早是方向,TPP等传导的外部压力也不能不考量。如此一来,我们不得不思考——在粮价事实走低的时候,中国农民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不算杞人忧天。我们不妨再来看看下面两个事实:第一,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最新公布的粮食价格指数显示,8月份指数环比下跌5.2%,创2008年12月以来近7年最大跌幅。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一期《粮食价格观察》称,国际市场粮价在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期间下跌14%,跌至五年最低。而联合国粮农组织8月份的报告亦预计,2015到2024年,国际粮食供应量会进一步增加,需求则会进一步放缓。第二,中国海关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15年9月份我国谷物及谷物粉进口量为313万吨,1—9月为2608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1.2%。大豆前9个月累计进口5964吨,去年同期5274吨,同比增加13%。10月8日,国家粮食局发布通知用两个“前所未有”来形容当前的粮食储存形势:“目前我国粮食库存达到新高,各类粮油仓储企业储存的粮食数量之大前所未有,储存在露天和简易存储设施中的国家政策性粮食数量之多也前所未有。”简单说,外需弱、价格低、存贮多,这是中国农业或将直面的新常态。

当此背景下,中国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留给我们蓄势的时间并不多。

眼下迫在眉睫的,是解决农民收入千亿损失的问题。长远来看,当然得靠产业转型,靠农业产业化,靠新农村建设;但短期而言,恐怕还要做好下面三方面的工作:一则,在调整补贴方式的前提下,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查漏补缺功能。在世界市场框架内,直补的压力较大,可以借助调整农民保障性收入的方式,保护农民的消费能力。二则,向优质农业要效益。有机、绿色、环保、高质、安全,这是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价格令人咋舌的日本大米,成为跨境游中屡遭疯抢的货物,起码说明我们在主粮中低端市场徘徊太久。三则,“坚守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科技创新”,于此基础之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粮食产业化。粮价低,为什么外国农民不会破产?农民及农业需要在加工市场有话语权。

当然,粮食价格与粮食安全是两个概念。在粮价走低的时候,为农民与农业发展想想办法,这不单单是三农政策的责任,亦是内需型经济的根与本。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