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思想劳动”的快乐

追寻“思想劳动”的快乐

劳动是幸福之本。如果说日头下挥汗劳作折射人间百态,那么在书籍中孜孜以读的“思想劳动”当为人生常态。面对“日异其能、岁增其智”的时代步伐,读书已然从寻章摘句的应试、茶余饭后的消遣,潜移默化为党员干部强身健体的“五谷杂粮”,干事创业的“家常便饭”。

思想勤劳动,精神自昂扬。古往今来,不同之人读书方式也有不同——诸葛亮看书“观其大略”、淘渊明阅读“不求甚解”,道理都是一样:当得读书的主人,才做得精神的主宰。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各类“精神食粮”愈发琳琅满目,而少数党员干部“精神贫困”的表现时有发生:有的附庸风雅夸夸其谈,醉心“异趣以为高”的自我包装。有的以猎奇为瘾、“颠覆”为乐,陷入“读书愈多愈惑”的悖论怪圈。从某种意义上讲,少了“思想劳动”的消化吸收,再鲜活的知识只能凝滞成脂肪。缺了“思想劳动”的汗水过滤,营养与病毒难免同生共存。书本中学来的知识,工作中得来的经验,必先经“思想劳动”施以加工打磨,才能成为开启思维的钥匙,点亮智慧的火种。老一辈革命家“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良训,就是对“思想劳动”最为生动的注脚和解读。

思想勤劳动,信念愈弥坚。刘少奇同志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断言:“没有理论的人容易被俘虏”。当下,改革发展生机蓬勃,国际风云变幻多端,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也直面前所未有的“大考”。有的争名于朝,逐利于市,在名缰利锁面前患上“软骨症”;有的崇信诡辩虚无的相对主义、奉行左右逢源的骑墙哲学,面对邪气歪风高挂“免战牌”;更有甚者丧失尊严,不顾名节,视腐朽为神奇,把痈疽当宝贝,蜕化变质,腐化堕落。而价值观念的颠覆、理想信仰的崩溃,无一不源自于理论大厦的垮塌。先贤讲“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唯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个“看家本领”,才能察天地方圆之像,晓风云变化之理,真正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做到无论处于何种环境,身受何种考验,思想上都有党的创新理论这根“主心骨”来把关定向,从而认清风云变幻之中的某种必然,看到错综复杂里面的固有逻辑,明辨形色各异背后的本质特征,绝不让忠诚缺席,信仰变色。

思想勤劳动,心中常乐群。“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陈毅元帅的“四个想到”,生动揭示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一共产党人亘古不变的命题,在读书、明理与笃行方面做出了知行合一的表率。眼下,一些党员干部的学历不低,话却越来越说不到群众心里去;学识不浅,与基层的感情却渐行渐远。这种实践中“五谷不分”的表现,根源常在于思想上的“四体不勤”。其结果必定是得不到群众认同和拥护,成为希腊神话里那位离开大地,便神力尽失的巨人安泰。这就需要我们从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中,领略“以百姓之心为心”的传统情怀;于一脉相承的经典著作中,寻访“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精神坐标;在与时俱进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时代元素。在观今鉴古、识古明今中,厘清“立党为公”的身份,恪守“执政为民”的本分,时刻做到以群众冷暖为念、以群众需要为据、以群众满意为荣,彼此间水乳交融、唇齿相依,各项建设自然如鸟在林,如鱼得水。

“劳动是一种快乐,你替我劳动就是剥夺了我的快乐。”这是当年共克革命时艰期间,朱德元帅所发出“自己动手”的承诺。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长征”之当下,党员干部更应多一些“自己动脑”的自觉。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