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险到达吴起镇,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陕北从此成为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和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出发点。值此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八十周年纪念之际,为缅怀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我们特别编发陕西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蔡钊利撰写的文章,以飨读者。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历经苦难走向辉煌的不朽史诗,且开启了延安十三年这一中国革命的新纪元。纵观历史,党中央及中央红军之所以最终把长征的落脚点定为陕北,既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战略抉择和长征客观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以刘志丹、习仲勋为代表的西北革命根据地共产党人对党无限忠诚、自觉维护中央权威的结果。
一、西北革命根据地在客观上为红军长征提供了坚实可靠的落脚点
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存在与发展,为党中央和红军的战略转移提供了客观条件。长征时期,西北革命根据地是当时中国革命根据地中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根据地。究其原因,一方面,西北革命根据地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不属国民党重点围剿对象;另一方面,这一根据地也远离中共中央,受当时“左”倾错误路线影响较小;特别是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根据地领导人在革命实践和探索中,与毛泽东的革命战略思想高度一致,能够实事求是地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在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偏远山区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自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西北根据地围绕根据地建设,在陕甘游击队和陕北游击队基础上,先后成立了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等正规红军,组建了工农政权,开展了土地革命,颁布了各种革命法规、政策,对农民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与动员。在受到陕西省委“左”倾错误路线干扰导致红二团南下失败时,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领导能够根据客观情况适时作出战略调整,将根据地的中心从靠近国民党统治区的照金,转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南梁地区,并以南梁为基础划分为陕北、关中和照金三路游击区,将根据地进一步发展壮大。实践证明,西北革命根据地所走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完全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因而能在国民党统治的薄弱环节上取得突破性发展,并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落脚提供了客观条件。
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形势决定了革命的中心必然要向西北转移。大革命失败后,东南沿海地区是蒋介石国民党政权统治力量最强大的地区;“剿灭”共产党和红军,是其“训政时期”的既定战略。在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下,革命中心难以长期立足东南地区。而西南地区长期处于滇系、桂系、川系等传统军阀控制之下,革命基础薄弱。1935年华北事变发生后,日本人继东北外,实际控制了京、津、冀、热河、绥远等华北要地,东北和华北的革命活动受到重创。当此之时,全国范围内唯有西北地区相对是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控制较弱的地区,且西北特别是陕西自辛亥革命以来一直持续开展着革命运动,革命基础较好。正因此,大革命失败后,鉴于全国的形势,中共五大曾经设想把革命重心转向西北。而中央红军长征历经六次落脚点选择的失败,辗转二万五千里,一步步被压向西北,包括后来红二、四方面军的北上转移,恰恰都体现了这一革命客观形势。对于长期机动转移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而言,长征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尽快找到一个可靠的落脚点。而能够在陕北找到一处发展较好的根据地,对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来说,无疑是主观愿望与客观形势相统一的必然结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