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学科边界发展历史社会学

打破学科边界发展历史社会学

近来,随着社会学的历史转向,历史社会学在社会学中重新兴起,历史社会学的学科属性也重新引起争议。它究竟是社会学的分支、历史学的分支还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历史社会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来自于社会学,而所处理的资料和问题则属历史学范畴。因而社会学在很大程度上将历史社会学视为其分支而予以接纳,而历史学对于历史社会学对其领地的侵入,则往往质疑其正当性。在历史学眼中,历史社会学在其学科领地之内,但其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又在学科之外。有鉴于此,本文拟从质性研究的方法层面重新讨论历史社会学与历史学的相通之处,从而打破这种人为建构的学科边界。

理念型与价值之争

历史学研究中面临着价值介入和价值中立的问题。首先,作为一个研究者,大多数选题都有一定的自身价值偏向。其次,历史学特别强调对历史情境的理解,研究者要从历史情境中去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行动,而非用当下的标准去予以判断。这种理解法固然源自于德国人文主义者,如狄尔泰和韦伯,但在历史学中,理解意味着研究者对历史情境的投入而非超出。因而,历史学对于使用理论一直有着警惕之心,担心理论背后的价值偏向会导致无法真正理解历史情境。所以,不使用理论成为大多数历史学家的选择。

但是,在历史社会学中,研究问题的提出往往在理论背景的笼罩下,建立在一定价值介入而非价值中立的基础上,强调的不是对过去历史情境的投入而是该问题的现实理论价值。那么,如何化解历史社会学与历史学在这一问题上的“分野”呢?这就要求把历史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学研究方法都视为质性研究的一种。它们虽然有所区别,但都应符合质性研究的要求。

一个简单的处理办法就是,将历史社会学的研究问题放置在某一历史时期的时间轴上,去考察该问题是否具有那一时代的普遍性,从而排除研究者个人以及所选择理论产生的当代偏好,保证这一问题具有历史情境性。虽然在研究问题的选取上,作者本身的偏向或偏好是难以避免的,是价值介入的,但问题本身是建立在比较排除的逻辑论证基础上的,是价值中立的。研究问题没有预设理论和立场,是一个开放性的寻求和建构理论解释的研究问题,这就符合质性研究的客观化程序要求。

因此,研究问题既要符合历史社会学的理论旨趣,又要吻合历史学对历史情境的理解旨趣。如果两者同时具备,并符合质性研究对于价值中立的要求,那么研究问题就成立。遵循这样的程序,历史社会学的研究问题就能够跨越历史学与社会学的鸿沟,在价值中立和价值介入上取得平衡,并可吸取历史学和社会学各自的优点。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