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关于公正问题的几点思考
“公正”或“正义”是一个重要观念。古今中外的人都追求公正,而且谁都不愿承认自己做事不公正。美国侵略伊拉克说是为了大中东地区的“民主化”,即便造成无数平民的伤亡也依然是“正义”。刚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一要求是体现我国在十三五时期社会主义公平观的重要措施。我们一般说的公正是限制在“社会关系”里,公正是看待社会关系的某种立场,并且认为这种立场是正确的、道德的。本文主要谈以下三个问题。
一
首先,需要澄清三个概念: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社会核心价值观。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价值、意义的主观判断。这种主观判断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时效性,可说是五花八门,变幻莫测。很多中国人称为美玉的东西,很多西洋人称为石头。很多西洋人认为重金属音乐是伟大的音乐,但很多中国人却认为是噪音。我年轻时曾带几位北大的长辈老师在美国听重金属音乐会,坐前排,差点引发他们的心脏病,所以音乐会刚开始,我们就离场了。重要与否,值钱与否,是相对的。值钱和重要也可以是不同的价值判断。有人说,今天是文化最繁荣发达的时代,因为繁荣的金钱市场在大量生产文化。也有人说,今天这个时代最没文化,因为真正的文化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不是金钱催生的。
什么是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是对“社会关系”的主观判断,标准不是重要或值钱,而是对不对,应不应该,公不公正。简言之,社会价值观是关于社会关系的道德判断。社会关系可以按不同标准分为很多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血缘,不同地域,贫与富,尊与卑,上与下,老师与学生,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国家。所以,关于社会关系的公正观也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时效性,也是五花八门、变幻无常的。
什么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各界共同信奉的关于“重要社会关系”的公正观。什么是重要的社会关系?简单说就是贫富尊卑关系,即穷人与富人、地位高与地位低的关系,包括幼年、壮年、老年人之间的关系。尽管不可能所有人都信奉同一个社会核心价值观,但社会普遍信奉就成为核心,就成为“社会主流”的信奉,社会就可能团结在一起。
其次,“社会核心价值观”既要具有本国特色,又要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大型文明社会核心价值观都有自己的“根”。不同文明里的人生产和生活条件不同,社会结构不同,历史经历迥异,对通行价值观的表达和排序就不同。照顾到“本国”社会关系的“根”才能凝聚“本国”社会。从远古用不同的图腾来区分部落,到今天用不同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来区分文明,道理是一样的。推行有自己独特之“根”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方能独立自主,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至今还有个别人认为中华文明的根早已腐烂,所以没有也不配有自己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只能把我国嫁接到西方的“普世”价值上。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本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既要反映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社会制度特质,也要能被其他国家基本接受。若某国宣称的社会核心价值观遭到世界各国群起攻击,比如“法西斯主义”,这种社会价值观在本国也难立足。社会核心价值观不脱离世界的接受与不脱离本国的接受同等重要。
再次,关于重要社会关系的公正观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古今中外,基本的治国手段有:一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基础的“执法”,用强力维护要求秩序的社会利益。今天我们称之为“法治”。即便谈分权制衡也是为了执法。但如老子所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法治的美国曾爆发血腥的大内战,至今也还常发生暴乱。二是“代表”强势社会集团的利益,争取强大社会集团支持。今天我们称这种强权政治为代表性,或民主/问责制,而尊重社区自治也可被看做“民主/代表性”。三是领导人承担平衡三对利益的“责任”,即部分与整体,现在与将来,变化与现状的利益。承担维护社会团结的责任靠出色的智慧和能力。然而,这种智慧和能力非常罕见。四是让某种关于社会关系的“正义观”成为社会主流。若社会各界都认为某种关于社会关系的观念“公正”,成为贫富尊卑都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和行为准则,社会就能团结,国家就能稳定。让社会关系的某种正义观在社会各界流行,说来容易做来难。那是治国最复杂、最高级的方法。这种高级的治国之道指出了公正观这种社会核心价值观对国家兴衰的重大意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