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命悬一线:长江对八年抗战的胜利意义重大
长江对于国防的最基本的意义就是交通,而在所有交通中,最自然和最原始的交通是最稳定的交通。江南最可靠的交通线路多是水路,而在中国,最稳定的东西交通线路就是长江。这一点得到八年抗战的战火检验:在当时陆路几乎完全毁于战火而日本侵略者又全力围追阻截的条件下,水道特别是长江水道即显示出它突出的稳定性。
1937年7月7日,中国全面抗战爆发。7月17日,日本陆军参谋部制定《华北用兵的对华战争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推翻蒋政权”的目标,在“对中央军的作战”部分中,提出用兵南京、上海的方案和“在作战行动中,应以充分的兵力迅速给南京方面以强大压力,防止蒋政权西遁”[1]的要求。随着沪宁战事的失利及华北战区的扩大,沿海军工企业陷入危险状态。原来集中在长江下游和滨海地区的军事工业、民用工厂需要大举西迁,而在战争中失去家园的千百万难民,也越来越多地拥上沿江西进的道路。为了保存军事工业的实力,国民政府兵工署发布迁厂计划,由此拉开中国抗战军工企业大迁移的序幕。其间,长江在战时交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时长江航运面临的紧急疏运任务是空前繁重的。”[2]1937年9月至11月即在短短三个月内,国民政府迅速完成一系列兵工厂的内迁。(见表2)
表2 1937年9月至11月内迁兵工厂
厂名 |
迁移时间 |
迁往地点 |
备注 |
上海炼钢厂 |
1937年9月 |
湖北汉阳 |
|
济南兵工厂 |
1937年9月 |
陕西西安 |
|
巩县兵工厂 |
1937年11月 |
湖南长沙 |
|
金陵兵工厂 |
1937年11月 |
四川重庆 |
枪弹厂于1937年9月先迁重庆 |
巩县兵工分厂 |
1937年11月 |
四川泸县 |
|
中央修械所 |
1937年11月 |
湖南衡阳 |
|
军用光学器材工厂筹备处 |
1937年11月 |
云南昆明 |
初迁重庆,1938年夏在昆明勘定厂址 |
资料来源:陆大钺、唐润明编著:《抗战时期重庆的兵器工业》,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 |
迁移是极为仓促的。如中央修械所是在“敌迫首都,协助守军至最后”的情况下才被迫撤离;金陵兵工厂迟到1937年11月15日才得到迁移令,最后一批机器和工人迟至1937年12月1日才离开南京,而此时离南京沦陷仅十来天[3]。但正是凭借长江交通的稳定性,国民政府才能在短短三个月内完成了战略物资大规模和兵工厂整体性地向内地特别是向大西南的转移。
1937年7月27日,广东第二兵工厂遭9架敌机轰炸,致使工厂无法开工。1937年12月12日,南京失陷,国民政府决定向重庆内迁。国民政府兵工署于1937年12月和1938年4月,对广东第一兵工厂、第二兵工厂、广东面具厂(即广东化学厂)下达内迁命令[4]。1938年5月徐州失守后,日本开始进攻武汉。同年6月,蒋介石令武汉各党政机关、大学向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转移,驻汉各兵工厂及其他有关各厂,统统纳入兵工内迁行列,由此开始中国抗战兵工内迁高潮,其间长江水道对于沿海战略物资的内移发挥了重大作用。“此次内迁各厂中,迁往重庆的占了半数,且这半数之厂均为兵工署所辖重点厂家,应该说是我国兵器工业的精华。”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9月,国民政府完成了下列十多家兵工厂整体性内迁,“武汉失陷于1938年10月下旬,而驻汉各厂一般均在8月前基本迁出,广州失陷也是在1938年10月,而广东3个厂在4月份都已得到迁移的命令。”[5](如表3)
表3 1937年12月至11938年9月内迁兵工厂
厂名 |
迁移时间 |
迁往地点 |
备注 |
|
广东第一兵工厂 |
1937年12月 |
广西融县 |
|
|
广东第二兵工厂 |
1938年4月 |
四川重庆 |
|
|
钢铁厂迁建委员会 |
1938年6月 |
四川重庆 |
1938年3月成立于汉阳。 |
|
广西第一兵工厂 |
1938年11月 |
四川重庆 |
|
|
广东面具厂(广东化学厂) |
1938年4月 |
贵州遵义 |
|
|
济南兵工厂 |
1938年4月 |
四川重庆 |
前期由济南迁西安,属再内迁。 |
|
汉阳兵工厂 |
1938年6月 |
湖南辰谿 |
|
|
汉阳火药厂 |
1938年5月 |
湖南辰谿 |
炮兵技术研究处即为抗战爆发前夕新建之洙洲兵工厂。1936年11月接管汉阳兵工厂炮厂,称炮技术汉阳炮厂。抗战期间,该处所属单位如表所列一分为四。 |
|
炮兵技术研究处 |
处本部及炮弹厂 |
1938年6月 |
四川重庆 |
|
枪弹厂 |
1938年6月 |
四川重庆 |
||
汉阳炮厂 |
1938年6月 |
湖南沅陵 |
||
汉阳炮厂第一分厂 |
1938年6月 |
广西桂林 |
6月迁衡阳、11月复迁桂林。 |
|
上海炼钢厂 |
1938年8月 |
四川重庆 |
前期由上海迁汉阳,属再次内迁。 |
|
上海修械厂 |
1938年9月 |
贵州贵阳 |
前期由南京迁衡阳,属再次内迁。 |
|
资料来源:陆大钺、唐润明编著:《抗战时期重庆的兵器工业》,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 |
从1939年到1940年,又有一批兵工厂迁与重庆。(如表4)
表4 1939—1940年内迁重庆兵工厂
厂名 |
迁移时间 |
迁往地点 |
本期迁移前所在地 |
汉阳兵工厂 |
1940年春 |
四川重庆 |
湖南辰谿 |
汉阳火药厂 |
1940年10月 |
四川重庆 |
湖南辰谿 |
巩县兵工厂 |
1939年12月 |
四川重庆 |
湖南长沙 |
广东第一兵工厂 |
1939年12月 |
四川重庆 |
贵州桐梓 |
资料来源:陆大钺、唐润明编著:《抗战时期重庆的兵器工业》,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