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对首都文化与科技创新驱动的辩证思考

新常态下对首都文化与科技创新驱动的辩证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提出“新常态”的概念,即中国的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上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同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他又首次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作为首都北京,在新常态下应该采取哪些举措?又如何认识这些举措的相互关系,对完成“四个全面”至关重要。

一、首都文化与科技创新驱动体现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实践出真知,人的正确认识,不会从天上掉下,也不是人脑固有的,而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获得。认识正确与否,还需再用实践加以检验,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使认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地深化,进而去指导实践的深入发展,从而更好地探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践对人的认识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又具有反作用。

对首都文化与科技创新驱动的探索,完全是为了适应“四个全面”的需要而开展的,目的是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要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首都文化与科技创新驱动的实践探索

过去我们的发展更多的是靠数量的扩张实现的,基本方式是靠不断增加投入资本和人力物力,较少考虑环境因素。这种单纯靠数量优势的发展没有可持续性,因此就要转变理念,改变方式,由这种“旧状态”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新常态。从2010年起,国家在北京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了金融、财税、人才激励、科研经费等促进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政策,取得积极成效。中关村升级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先行先试,创造宝贵经验,对落实国家战略和引领全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首都文化与科技创新驱动的认识飞跃

新常态要求坚决摒弃唯GDP论,挤掉发展的水分,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使发展更有质量和效益。随着科技与文化交融的日益加深,特别是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在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增加,文化创新所形成的创意产业更是调整产业结构、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向,这有利于进一步释放首都的资源优势,使北京的高端发展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第六部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第一条“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首次载入“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的重要论述。这是党中央在全会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发挥首都文化的示范作用,反映了中央的重大期待,也为首都文化指明了发展方向。

3.首都文化与科技创新驱动是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北京提出文化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由经济之都逐渐演变为创新和创意之都,既符合国际大都市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又适应了新常态下北京发展的阶段转变。据统计,2014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了77.9%,服务型经济特征和产业结构高端化趋势明显,经济新常态已逐渐形成,科技创新驱动呈现积极变化,文化创新驱动作用不断增强。这一切都表明科技、文化双轮驱动作用日益增强,发展方式更加集约、高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