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社会养老的创新模式

积极探索社会养老的创新模式

原题:创新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

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我们办好养老事业,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和鼓励慈善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加明确了方向。联系国内外养老发展的情况,学习五中全会精神,借此机会,我讲几点意见和大家交流分享。

一、全面深化对养老现状的客观认识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加速伴生,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的明显同在,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现象的出现并存,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相互交织,这种无法逆转的趋势,直接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养老与其说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不如说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必须面对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更是关系国计民生、必须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的重大问题。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实行了“一孩化”的人口政策,对遏制人口过度膨胀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一政策派生的负面效应导致人口结构性失调日趋严重。从1992年开始,我国妇女生育率就下降到更替生育水平2.1以下,目前仅只有1.4左右。在生育旺盛期,面临女性剧减和低生育惯性的双重压力,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劳动人口下降,家庭“失独”现象堪忧,养老体系持续压力越来越重,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据统计,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已达2.12亿,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6亿,接近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人数之多,所占比例之大,举世少有。为了适应人口结构性变化,保证经济在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增长,积极应对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重要内涵,也是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重要任务,更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客观要求。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增强建立健全全国养老保障服务体系的紧迫感、责任感,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入宽阔的社会保障服务领域,让更多的人和企业在养老事业、产业的发展中体现个人和社会价值,为国分忧,为民解困,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积极探索社会养老的创新模式

正确应对养老问题涉及生产力的发展、财政的支付能力、人口的结构调整和观念更新等多种要素在不同阶段的合理配置,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政策和固定模式。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来看,一种是由政府主导和包办,覆盖全社会的高福利的单一模式。其发展趋势是助长了公民对政府依赖情绪的增长,国家财政支出的压力增大,长久下去,难以为继。若要改变这种既定的模式又往往举步维艰,困难重重。最终导致国家进步的活力减弱,经济发展不快。另一种是由个人合理负担,鼓励社会多方自愿参与,支持企业进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多元共赢的组合模式和保障体系。这种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既可克服公民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又能满足个性化的养老需求,缓解公民和政府的矛盾,有利于增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直到目前为止,各国对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养老保障服务体系仍在完善之中。我国养老问题提上日程的时间不长,面对的问题很多,积累的经验又少,如何既从国情出发,又能用宽阔的国际视野,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职责定位,建立健全中国式的养老体制和机制,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