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的医院排行还需“亲民化”(2)

“常态化”的医院排行还需“亲民化”(2)

中国医院排行榜曝光 区域医院排名更有看点

自2010年首个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发布以来,有一种声音总是不绝于耳:能够上排行榜的医院都在北上广,都是特大型、顶尖级别医院,而这些医院本已人满为患,经排行榜推波助澜,更不利于分流患者,不利于“分级诊疗”。

正是因为“北上广”在医疗、教育等方面,汇集了全国的优秀资源,名医名校扎堆,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往大城市里挤,才使得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越来越堵。因为医疗资源不均衡,因为患者扎堆京沪大医院,才使得不管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到了京沪都要经历看病难的苦楚。

所以,我们该把更多的资源和目光投向区域中心医院和基层医院。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使医疗机构在分布上实现均衡。实现小病医治在地方,大病医治在区域,疑难杂症看排行的求医治病途径。

最后,让我们以全国医院排名为指引,以地域医院排名为良方,既注重全国顶尖医疗机构的建设,又注意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和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使医疗机构的地域分布和学科分布上更合理,使人民的求医问药之路更畅通。

医院排行榜“掐尖”未必好

一致的榜单,将导致一致的行动,患者步调趋同,在几家上榜医院里打转,虽名医就在身边,但未必能够看上病,即使得到了最佳诊疗,但就医感受也许“最糟”。

全国医院一张榜,还可能产生误导。以某个省会城市为例,若只有当地的“头名”上榜,第二、第三名就可能引不起重视,榜单如此“掐尖”,只有“非上即下”的二元划分,忽视了医院医疗能力的复杂性与多面性,难免脱离客观事实。若患者完全“照单行事”,指不定良医就在眼前,患者仍舍近求远地扎堆看病。

就一个区域而言,上榜医院固然在当地属于一流,但没上榜的医院,未必就与之存在多大的差距,也许不过是名额有限而已,榜单让他们“名落孙山”,放在全局角度或许无可厚非,但放在局部来看,就显得有些绝对。

可见,要想让医院排行榜发挥好“看病指南”的作用,则应该让排行榜尽量接近基层,并且越接近基层,就越与患者的看病习惯相符,也越能产生实质性的引导作用。以此来看,此排行榜若立足全国,难免粗糙了些,把掐走的“尖子”放回当地,与当地医院进行比较,就医指南的作用才能具体地显现出来。看来,今年增加了区域性排行榜是一大进步,这有助于分流患者。但若想让这种指导更为细致,让患者得到进一步的细分,则榜单也要相应做得更细些。

此外,用医院排行榜来引导患者是一方面,榜单更大的作用,应该体现在引导投入和医疗资源的分配上。假如上榜医院总是局限于大城市,我们就应该检讨,医疗资源均衡分配以及重心下移等工作可能做得不够好,总是那些“尖子生”,基层或边远地区走不出一匹“黑马”,患者集中看病现象就难以改变。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