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心烛 照亮世界

点燃心烛 照亮世界

——记白云区第三中学盲人女教师刘芳

摘要:刘芳,一个爱岗敬业,顽强与命运抗争,在眼睛失明后用心点燃光明的人。她的精神感染着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被称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她多次荣获贵阳市先进工作者、十佳德育标兵,全国优秀教师、优秀德育课教师,贵阳市年度“爱岗敬业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称号。

师生携手进教室。 本报记者蒲学光摄

“那些年我们的梦想/就像青青的石榴/子多却味涩/你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总有一天会等到它成熟/颗粒晶莹剔透/多汁而甜美。”

手捧《石榴青青》这本书,爱不释卷。这是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盲人女教师刘芳失明后,在同事毛艳红的帮助下,用盲人键盘写出的青春记忆。书中的故事是作者工作之初的青春岁月,一个个乐观奋进、生动鲜活的故事,蒙太奇般呈现,让人敬叹。

刘芳,一个爱岗敬业,顽强与命运抗争,在眼睛失明后用心点燃光明的人。她的精神感染着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被称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她多次荣获贵阳市先进工作者、十佳德育标兵,全国优秀教师、优秀德育课教师,贵阳市年度“爱岗敬业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称号……

2015年10月15日开始,新华网、光明网等多个网站和报刊,转载了新华社稿件《盲人女教师刘芳,“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刘芳顽强与命运抗争,打开心灵的眼睛,用精神力量奉献人生的事迹感动着社会。怀揣感动,我们走进了刘芳的世界。

黑暗来临,播种光明的种子

1997年,刘芳的世界,毫无征兆地遇到了“黑色恐怖”,那是一种叫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发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一。医生说:“不久的将来,你就是一个盲人。”

那一年,她不满26岁,儿子8个月大,担任语文老师4年……多彩的人生似乎才刚刚开始。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无法逃避,医生的断言如五雷轰顶。刘芳伤心过、哭过,随着视力一天天模糊,黑暗一步步靠近,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陷入无边的黑洞,再也看不见任何色彩。这是不治之症,“就像被宣告了死亡。”刘芳说。

整整十年,从1997年到2007年,刘芳视力越来越弱,但她却不屈地与命运抗争,为人生播种光明的种子。十年,她有了新的喜好。喜欢红色,因为闺蜜毛老师说她穿红色衣服的时候特别好看。喜欢桂花,尽管看不见花的色彩、花的形状,却能闻到花的芳香。

曾经的刘芳,是个快乐单纯的姑娘,绘画、写诗、书法、唱歌、跳舞,样样在行。她不想离开讲台,“失去了视觉,还有听觉、味觉,还能说话,还可以思考。”刘芳决定用乐观、积极的态度,敞开胸怀迎接失明的到来。

“有些事情需要用眼睛去做,有些事情不需要用眼睛去做。”为适应今后完全失明的日子,刘芳每天都在做“准备”。不仅努力保持原有的兴趣爱好,还积极拓展知识面,不断充实自己。

她克服眼病带来的不便,思考出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良好,深受家长、学生的信任和喜爱。比如作文评改课,她将评改从办公室搬到教室,让学生朗读作文,和全班同学一起即时点评,每个学生都受到了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训练。写板书困难时,她就把听过的故事、笑话惟妙惟肖说给学生听。相声里的说、学、逗、唱,都被她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课堂上总是笑声不断。在她视力下降期间,她的班级成绩不仅没有退步,反而教出了两个语文单科中考状元,2005届中考,学校的前三名高分都出在她带的班级里。

十年中,她始终坚持担任班主任工作。刘芳带的班级大多是学校的“问题班”,问题学生较多,不过,她认为这些学生只是遇到了成长的烦恼,需要给他们一种爱的疏导和爱的力量,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就是最好的办法。一个曾经的学生在教师节时给她发了这样一条短信:亲爱的,你用心灵去沟通彼此的情感,用爱心去照亮生活的昏暗,用真诚去消散人生的迷茫,用关怀去温暖彼此的心房,用和谐去营造幸福的天堂,世界因你闪耀美丽的光芒!

选择继续工作,留在孩子们身边,就意味着刘芳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不是一下子看不见的,很多习惯都是这十年慢慢培养出来的。”刘芳说。

她试着闭上眼睛做事情,去感受那个“黑暗”世界,扫地、洗衣服、倒开水、炒菜、在跑步机上锻炼……她希望失明以后,在家里还可以是一个合格的女儿、母亲、妻子。

为了能在失明后继续教好书,她把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全背下来,其中的重点、难点也一一牢记,几大本厚厚的讲义也全都装进了心里。

爱好广泛,是她保持积极心态的一个“法宝”。在视力逐渐下降期间,她用残存的视力阅读了大量书籍,让她在精神世界里找到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也让她在之后的教学中有了更多的知识储备。2001年,刘芳完全看不清楚字后,就开始用mp3、收音机听书,在电脑上安装盲人软件来点读书籍,一年下来“看”完了20多本书。她最喜欢看“茅盾文学奖”系列丛书,“这一类书有很好的社会导向,是主流意识,看后让思想很正面。”刘芳说。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