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心烛 照亮世界  (2)

点燃心烛 照亮世界 (2)

——记白云区第三中学盲人女教师刘芳

摘要:刘芳,一个爱岗敬业,顽强与命运抗争,在眼睛失明后用心点燃光明的人。她的精神感染着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被称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她多次荣获贵阳市先进工作者、十佳德育标兵,全国优秀教师、优秀德育课教师,贵阳市年度“爱岗敬业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称号。

点燃心烛,照亮孩子成长路

2007年,36岁,正是事业上如日中天的年纪。拼尽最后一丝光亮,看到课本上大大的“语文”二字后,刘芳陷入了无尽的黑暗。

那一年,亲人、同事、朋友,每个人,都为她揪着心:三十几岁,是一个女人正美好的年轮,她的生活却陷入黑暗,事业也许就此搁浅。身边所有人都卷入无尽的担忧。

校领导找她谈话:你是不是应该考虑休息或病退?

“不。”刘芳的回答坚定,似乎是在向全世界宣告:绝不向命运低头。

面对10年前医生断言迟早要到来的“黑暗世界”,这位圆脸、小个子的农村中学女教师,点亮心中这盏灯,用炽热的心和乐观的态度继续工作。

“她是一个敬业、爱生、乐观的优秀教师。”

“我常常看着她走下来,一个人,走下楼梯,穿过走廊。还和以前一样活泼!”

“她还是那样的爱唱、爱笑、爱臭美。”

无论是领导、闺蜜,还是学校的普通清洁工,他们眼中的刘芳不仅没有随着黑暗消沉,反而成为那盏炙热的灯。

“新的语文教学篇目改了,眼睛看不到,始终会影响教学。”2008年,刘芳离开了她喜爱的语文老师岗位,接受学校安排,建立了校园心理咨询室,成为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在新的岗位,刘芳继续投入无比的热爱,发光发热。

在一般人看来,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是一项无关紧要的工作,刘芳却把这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丢开语文课本,30多岁的刘芳重新“回炉”,学习了心理咨询师的课程。抛开心理咨询的传统,刘芳给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学生自己设计档案袋封面,把心里话装进去,“把思想、秘密装进去就好了,就放下了。”

如今,在刘芳的心理咨询室里,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封面各异的“成长记录袋”,有的学生毕业后拿走了,有的还留在心理咨询室里,几年来已经有了几百份。

“她就像我们的妈一样,听我们倾诉,给我们指引,像阳光一样包容我们。” 因为家庭困难,初二就辍学打工的胡鑫永远都忘不了刘芳。现在,胡鑫成为了一名挖掘机司机,但永远是多年前的小胡鑫。

“‘刘妈’,最近身体怎么样?你要照顾好自己。”时不时给刘芳打个电话成为了胡鑫的习惯,“你眼睛不好有什么事就叫我。”

“帮助每一位孩子走出心理的‘阴霾’,这是我最快乐的事情。”温馨的心理咨询室,成为了这群农村孩子最愿意说话的地方,也成为他们打开心窗的明灯。

“‘刘妈’,感谢命运中出现了您。”已经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袁凤梅忘不了读初三那年出现在她面前的刘妈。

父亲病逝,犹如晴天一击,让袁凤梅失去了方向。“我最难的时候,‘刘妈’始终陪在身边。她就是我生活中的那缕阳光。”

像对女儿一样的照顾和陪伴,给袁凤梅莫大的信心和力量,“你要相信女儿。”中考前袁凤梅对刘芳说,“你眼睛看不到了,还把我们教得这么好。我有什么理由学不好?”

她的善良、乐观与坚强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有个同事的女儿要做手术,血浆不够,她第一个报名献血。双腿残疾的学生求学困难,她用自己出书的钱为学生装上假肢。

这还不够,自从她的电话号码被公示以后,手机就成了心理热线。

“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思,还不如一死了之。”2009年,刘芳的手机收到这样一条陌生短信。

收到短信,她当即拨通对方电话。原来是一个在校的高中女生,因为一段错误的爱情要轻生。

“我看不见都可以做到,你也可以。方法总比困难多。”刘芳用她的经历和故事向女孩讲述了人生的价值和可能遇到的困难。

“刘芳老师给了我很多力量。”一个月以后女孩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她都认真地活,我们有什么理由随便放弃?”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