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资本主义概念的局限性上消解“资本主义”
消解论认为固定的资本主义并不存在,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者们创造出来的概念,这一点也可以从资本主义概念的局限性上得到证明,在他们看来,任何被创造出的概念都是有局限的。他们援引马克思著作的一名翻译者的观点,认为在1898年这一年,马克思主义者们积极宣扬资本主义的罪恶形象,异乎寻常地推进了人们关于资本主义的讨论。几年后,德国经济学家威纳尔·桑巴特也重复了这一观点,在他看来,资本主义这一概念及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社会主义理论家的著作中,它是迄今为止社会主义最为重要的概念。但这一概念是有局限的,很多社会主义者对它并不满意。一些社会主义者对使用资本主义这一词语有些犹豫,他们或声称“资本主义”过于严格,或认为资本主义过于宽松,他们认为不能只是强调资本家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其他社会群体的作用也很大。还有一些社会主义者赋予“资本主义”新的意义。到了1918年,仅在德国对“资本主义”的定义就不下100多种。1930年代的大萧条后,“资本主义”这一词语空前流行,成为了公众注意的中心。
消解论还引用历史学家哈尔德·布瑞克的研究成果,用来表明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社会主义阵营的很多思想家都相信资本主义或处于转换过程中,或者已经转换成了后资本主义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上述观点更为流行,这一时期也被描述为后资本主义的黎明期。人们相信借助国家的力量能够超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建立一个比现实社会更好的社会,马克思主义与这一观点处于调情状态。1960年代,在学术界的讨论中,趋同论占据了主要地位,该理论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铁幕被拉开,一个国家主宰的有效率的经济模式超越了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成为人们共同的追求。保罗·波特抱怨“资本主义”这个词过于陈旧,对波特来说,1960年代的社会制度要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宽阔,激进左翼应该拒绝使用“资本主义”这个陈旧术语。然而,全球经济在1970年代再度面临巨大问题,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也失去了与社会主义相对立的明晰意义,无论对左派还是右派来说,它都只是一个修辞符号。 到了70年代末,改变公共福利国家模式具有了很大的现实性,撒切尔主义应运而生,现实比任何主义都更有力量,人们无暇去理会和挑剔“资本主义”这一词语的不尽如人意了。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1989年苏东发生剧变,“资本主义”的罪恶形象和社会主义者赋予它的批判功能更加弱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