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流在“16+1合作”中将发挥更积极作用

人文交流在“16+1合作”中将发挥更积极作用

2015年11月24日,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及第五次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论坛在苏州太湖会议中心举行。笔者全程参与了此次峰会,见证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达成的一系列成果和规划的一系列发展合作愿景。

本次会晤,双方确定了一个目标和六大重点,涵盖内容广泛,体现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双方的合作诉求,力求达到16+1大于17的效果。

一大目标是共同致力于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新型伙伴关系目标。

六大重点是(1)落实好《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苏州纲要》前进路线图;(2)稳步推进互联互通建设,建设好匈塞铁路、中欧陆海快线;(3)打造产能合作新样板,探讨依托亚得里亚海、波罗的海及黑海港口的“三海港区合作”;(4)不断创新和拓宽投融资合作方式,探讨设立16+1金融公司;(5)以农业等领域为突破口,促进贸易投资双增长;(6)扩大人文社会交流,中方提出2016年为16+1人文交流年。

本次峰会也确立了“三大对接”原则,即“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发展计划对接,国际产能合作与欧洲投资计划对接,“16+1合作”与中欧合作对接。三大对接体现了合作的全方位、宽领域色彩,既具有整体性,也具有针对性。

峰会亮点不断,出现了新的合作明星,即波兰、捷克和拉脱维亚。波兰总统造访中国,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官方外交和公共外交,提出了推动中欧合作的新发展愿景。捷克已经成为中国中东欧合作的“新发现”,积极推动中国中东欧经贸和投资合作以及地方领导人合作。拉脱维亚也展示了参与“16+1合作”的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不但积极支持我“一带一路”倡议,而且将举办下一届的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而立陶宛和爱沙尼亚表现也较为积极,波罗的海板块终被撬动,成为“16+1合作”的“新势力”。

中东欧重要国家波兰、匈牙利等已经逐渐从战略高度和长远发展角度看待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而不是寻求一两年见成果、短时间见成效。此次会晤首次通过五年规划,表明16+1机制不是走一年、看一年,而是要持续推进下去,未来的前景将更加广阔。波兰总统杜达和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经贸论坛开幕式的致辞中,同李克强总理一道坚持认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不是一个短期项目,而是立足长远,强化制度建设,推动互利共赢的一项工程。

机制化色彩更加明晰。中国中东欧国家双方通过经贸合作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国家协调员会议、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地方领导人会议等平台,推动“16+1合作”逐步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日益丰富和成熟。而各种行业协会协调机制的建设(旅游、投资促进、农业、基建、物流、智库等)更是异军突起,积极发挥优势,在各自行业领域推动中国中东欧合作走向深入。

在此次峰会上,李克强总理正式宣布,2016年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人文交流年。这也是继2015年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年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合作倡议,将会更大程度上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之间的人文相通。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