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道路的成功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模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张维为
比较中国与欧洲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重要差别是宗教战争的差别。欧洲历史上,不同宗教之间,不同教派之间的战争持续了上千年,今天也留下了很多阴影。在中国,印度的佛教传入后逐步与中国的儒学、道教互相渗透,互相综合,最终形成了儒、道、释“三合一”中国传统。长于综合,长于借鉴别人的有益经验,应该是中国文化中最大的“比较优势”。
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是世界上罕见的多基因文化”,“古代华夏文明的内吸式壮大过程,使它具有特别突出的宽容精神和强大的包容、吸收与变通能力”。这种基于“多基因文化”的“包容、吸收与变通能力”本质上就是一种特殊的“综合创新能力”。它也体现在中国人特殊的学习能力上。从“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到“三人行必有我师”,从“谦受益,满招损”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陈言务去”到“学如蝉蜕”,从“推陈出新”到“独辟蹊径”等祖训都反映了这种传统。
历史上,我们从世界不同文明中汲取养分,从世界各国借鉴经验,就像中亚民族发明的二胡,今天成了中国民乐的主要乐器;西方人提出的社会主义理念也中国化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借鉴了国外大量的经验,包括苏联的经验和西方国家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选择地学习了美国在金融领域内的经验,日本、德国在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以色列在农业方面的经验,新加坡在开发区建设和反腐倡廉方面的经验,等等。但总体上看,我们没有简单地照搬外部的经验,而是综合了别人的经验,并根据中国的民情国情进行借鉴甚至创新。
中国近代史上,张之洞说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人近代史上提倡的是“和魂洋才”,都有其道理,但我们再回头看,毛泽东主席说的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毛泽东主席的意思是:中华民族复兴是“本”,其它都是“用”,我们对古今中外的一切借鉴,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今天的中国。我们应该从古人那里汲取智慧,从外部世界汲取智慧,让这一切为我所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用”,这也应该是我们综合创新的真正要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