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的调整,不再是同一轨道的微调,而是换轨转型般的大调
会前媒体专家的推测,大多放在了“坎”这个字上。而从《建议》看,最高层没有回避这个字。无论从成就还是从挑战看,今天的中国都站在坎上,面临着诸多的跨越。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小康”目标的兑现。
如果说“小康”的跨越带来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成就感,那么其他的跨越,更多意味着挑战。本届五中全会一如既往强调调整。但今后的调整,不再是在同一轨道的微调,而是换轨转型般的大调。第一个大调体现在发展模式上:前几次五中全会公报,都提到了经济以较高速度发展的必要性。而本次《建议》,开门见山坦承经济下行压力巨大,未来增长目标现实地调整为“中高速”。为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经济必须从速度轨道切换到质量轨道上。中国的发展,必须从已延续了三十多年的粗放式、劳动密集型模式脱身出来,向精品式、技术密集型模式靠拢。此刻的中国经济内涵,尚不能与“高效率、高质量、高收入”而闻名的德国模式匹敌。但不争的事实是,中国需要从简单一元,唯速度论的初级发展阶段毕业了。以德国为代表的后工业国家“三高”模式,是中国今后需要为之奋斗的方向。
发展模式的转型,还体现在绿色发展首次被提到了核心地位。不得不说,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了中国发展模式为全世界所诟病的焦点。从十五届五中全会公报对环境保护的一句话,到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一段话,再到十七届五中全会“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直至本次公报具体阐述“绿色发展”的诸多内容和衡量指标——在花了十六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后,环境保护终于从决策边缘走到了核心。
另一个大调体现在社会结构上:改革开放以来,比发展脚步更快的,是中国人口的老龄化。本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标志着中国人口政策的分水岭。一孩政策的终结,伴随全民高中教育的普及、贫困家庭学杂费的免除,以及养老金全国统筹等诸多举措,构成应对老龄化、提高劳动力素质的一副综合药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