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比较五中全会为政思路的传承与突破

纵横比较五中全会为政思路的传承与突破

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可用“大势趋同、细节抢眼”来形容。《建议》对中国国势做了怎样的评估?又对未来政治经济发展释放了哪些信号?笔者在此试做一纵横比较。

21世纪四次五中全会的共同思维:“市场进、政府管”

进入新世纪十六年来的四次五中全会的最大共通点,就是使命:都以审议未来五年国家发展大计为核心议题。如果说共和国早期的五年计划还明显带有苏联式计划经济的烙印,那么今天的五年大计,则是早已走向市场的中国,探索因应国际化的战略。从计划到规划,一字之差,体现了执政党最高层对政府职能定位的新认识:有效执政不再意味着事无巨细、大包大揽,而是要知进退:执政党和政府对社会给出发展的宏观规划,然后放手让民间发挥活力和创造力,去细化各自的目标。“市场进、政府管”这一思维,贯穿几届五中全会。本届领导层多次强调“壮士断腕”、“涉险滩”、“闯雷区”——诸多比喻都表明了高层向既得利益宣战,深化行政改革的决心。其目标,是要打造出一个精简高效、不瞎管不恋权不贪功的政府。这种鼓与呼,是几届五中全会战略的自然延伸。

纵观四次五中全会公报,一些关键词具有高度的重复性。这些词汇的反复提及,体现了几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崛起过程中恒久课题的认识。一个例子就是几届公报都提到经济结构调整,并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另一个高频词汇是创新,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人才培养。第三个反复出现的焦点,是民生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为什么要关注这些高频词汇?时下媒体经常提及政府的“转身”——其实“转身”并不是什么新现象。三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四次五中全会,塑造的是一个不断在“转身”的政府。几届五中全会不变的,正是 “求变”的这一根本思维。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