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把对世界局势与时代阶段性主题的判断概括为“和平与发展”,从而为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他一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要“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在解决中国与周边某些国家的领土争议问题上,邓小平同志以卓越的政治智慧明确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充分反映出他追求合作共赢的外交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外交场合反复强调,应放弃“零和博弈”思维,崇尚和平,追求合作共赢。2014年1月,在接受美国《世界邮报》专访时,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必将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发生冲突的担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认为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时明确指出,“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1600余字的讲话中共18次提及“和平”。他在讲话中指出,“为了和平,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美国华盛顿州发表的公开演讲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认为中美关系归根结底要依靠两国政府与人民的塑造,中国崛起并不必然引起与美国的冲突。他同时指出,“合作是实现利益唯一正确选择。要合作就要照顾彼此利益和关切,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先后提出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等,都是努力实现合作共赢这一重要的大国外交理念和外交思维的具体体现。
中国的大国战略是什么
中国的大国战略是为了追求和平、求同存异、和平共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推动大国之间开展良性互动,人类社会维护永久和平,不同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政府反复强调指出:第一,中国将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大小国家平等原则,平等对待中小国家。2014年6月28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我们应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垄断国际事务的想法是落后于时代的,垄断国际事务的行动也肯定是不能成功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真正奉行大小国家平等,真正尊重中小国家的权益。即使中国将来进一步发展强大了,也不会奉行大国政治与强权政治,动辄对其他国家指手画脚,干涉别国内政。
第二,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将积极承担作为一个大国应承担的责任,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上率先垂范。2015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时宣布,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国将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力争2030年达到120亿美元;中国将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止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中国将设立国际发展支持中心,同各国一道研究和交流适合各自国情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同日,在出席并主持由中国和联合国共同举办的南南合作圆桌会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未来5年中国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项目支持。未来5年,中国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2万个来华培训和15万个奖学金名额,为发展中国家培养50万名职业技术人员。这些都是中国作为全球关键性大国在全球事务上承担应有责任的最好体现。中国不仅希望通过自身努力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同时也希望其他国家积极参与到这个进程中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