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光:中国应具备怎样的大国思维

王伟光:中国应具备怎样的大国思维

原题:中国已成长为全球关键性大国

是否属于大国如何综合界定

一个国家是否属于大国,是一个需要作出综合界定的问题。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大国之为“大”,大抵有三层含义:一是人口众多和地域广阔;二是国力强大;三是“侠之大者”之大,正义和至善是其目的。截止到2014年,中国人口超过13.6亿,仍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占世界总人口的18.84%。中国以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在综合国力上,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关键指标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国2014年达到10.38万亿美元,已达到美国的60.5%。

中国作为全球关键性大国之“大”,更是反映在上述“大国含义”的第三个层面,也可以说是软实力层面。中国不仅有着上下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而且经过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走出了一条得到广泛认可的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彰显出自己的制度优势。在对外关系领域,中国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正在国际上赢得越来越多的共鸣和赞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阐述了中国外交的义利观。2014年7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韩国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要“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义利观”,“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2014年11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要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坚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国际关系和我国对外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全面展现出我国作为全球关键性大国应有的外交思维和外交战略。

中国应具备的大国思维

今天的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瞩目的一个关键大国,外部世界也更加关注中国的一言一行,特别是中国将如何思考和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当前,外部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对此还有很多疑虑,西方某些人认为中美将走向“修昔底德陷阱”、主张“应该限制中国崛起”的声音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一担忧。在这方面,国际关系领域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开创者米尔斯海默的观点较有代表性,例如,他认为,“美国在21世纪初可能遇到的最潜在的危险便是中国将成为东北亚的霸权”,“随着中国力量的增长,中美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应该说,面对中国的崛起,外部世界存在一定担忧是可以理解的,这需要我们做深入细致、入情入理的解释工作。但这些过度悲观论者的言论所反映出的是某些西方大国根深蒂固的“国强必霸”的旧思维,也反映出西方某些国家对中国传统外交文化与当代中国外交思维仍然缺乏了解。

历史上看,西方大国崛起之路往往伴随着武力的征伐和殖民地的建立,今天某些大国在世界各地热衷于建立军事基地也不能不说是这一战略文化下的“遗产”。历史上强盛时期的中国不同于西方大国,其中央政权不仅绝少去其他地区进行武力征伐,更没有通过暴力侵略建立殖民地,即使在亚洲处理与周边民族政权以及周边国家关系上也主要采取和亲政策与朝贡政策。尽管学界对于这两种政策的作用与影响等仍存较多争议,但毋庸置疑,中国古代中央政权采取这些政策的出发点在于追求和平,本质是为了实现求同存异与和谐共赢。当然,时代发生了变化,中国今天不可能再照搬与历史上同样的政策,但中华民族传统的外交文化却延续了下来,那就是追求和平、求同存异、和谐共赢。这是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思维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